近段時間以來,美國加大了對歐洲和日韓等盟友的拉攏,企圖在亞太地區對中國進行圍堵,然而在G20峰會召開的前夕,東亞三國還是走到了一起。近日,東盟跟中日韓10+3領導人峰會在柬埔寨金邊召開,東盟和中日韓領導人均出席了峰會。
在這次的中日韓領導人峰會上,作為主席國的韓國提出了對三國合作的預期。韓國總統尹錫悅表示,中日三國應該聯手應對當今世界的多種危機,并重啟中日韓三國的合作機制,韓國方面對此抱有極大期待。
雖然韓國已經成為美國在亞洲的代理人之一,總體上跟隨美國的外交和軍事方針,踐行美國的地緣政治理念,不過韓國總統這番話并非完全是場面話,韓國的確有加強中日韓三國合作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中日韓三國貿易往來雖然密切,但卻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合作機制,特別是一向被寄予厚望的中日韓自貿區,也很長時間沒有實質性的進展了。韓國政府重提中日韓聯手,不排除有反擊美國的意思。
近段時間以來,美國政府強行推動《通脹削減方案》,已經對盟友造成了重創。雖然這項法案名義上是為了對抗通脹,但是其中對電動汽車的補貼條款,對德國和法國等盟友造成了巨大打擊。
法案規定,消費者凡是購買在美國組裝或生產的電動汽車,就可以得到7500美元的補貼,這相當于給歐洲以及日韓的汽車品牌判了死刑,除非這些汽車品牌能夠去美國投資設廠,能滿足豁免條件,但這樣一來美國的盟友們將面臨生產流失的狀況,得不償失。
前段時間,德國總理朔爾茨和法國總統馬克龍已經對美國表達了不滿,甚至揚言要通過歐盟發起反擊。而同樣損失慘重的韓國,沒有歐盟國家那樣的條件可以“兄弟抱團”。
比如現代和起亞在美國電動車市場的市場份額高達9%,但由于韓國車企供應鏈中的主要部件電池來自中國,很難符合美國補貼要求,因此韓國電動汽車無法跟美國車企展開競爭。
中國生產了全球75%的鋰電池,而且這種優勢將會保持到2030年,也就是說,即便韓國想要自行開拓新的供應鏈,去滿足美國補貼的條件,也會嚴重影響產能,最終拖累韓國的經濟。眾所周知韓國有半導體、汽車和造船三大出口支柱。
但由于中國造船業的崛起,從幾年前開始韓國造船業便出現了下滑;由于美國的半導體禁令,從7月份起,韓國芯片制造商的出口量近3年來首次下降;如果電動汽車再出問題,那么韓國的三大支柱就要全滅了。
雖然目前這種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韓國產業鏈結構的原因,但美國的背刺也“功不可沒”因此韓國只能另謀他路,寄希望于中國市場。
為了保持中韓兩國的緊密合作,尹錫悅必須堅持理性的對華政策。不過,韓國政府想要跟之前那樣兩面討好,恐怕也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