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到了,中醫專家給大家準備了一套養生規則,了解一下吧

導讀11月7日18點45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始建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即...

11月7日18點45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始建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即是指一年的農事工作告一段落,作物收割后收藏起來。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代社會中是個重要的節日。

立冬三候

一候(11月7日~11日),水始冰

立冬之日“水始冰”,冰寒于水,所以是水與冰的結合,冬寒水結,是為伏陰。孟冬始冰,仲冬冰壯,季冬冰盛。

二候(11月12日~16日),地始凍

立冬后五日“地始凍”,冰壯曰“凍”,地凍為凝結,“藹藹野浮陽,暉暉水披凍”。

二候(11月17日~21日),雉入大水為蜃

再五日“雉入大水為蜃”,與“雀入大水為蛤”對應,蜃是大蛤,古人認為,海市蜃樓便是蜃吐氣而成。

立冬養生原則

立冬節氣,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做準備。

此時,大自然陽氣潛藏,陰氣盛極,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養生保健當順應自然界閉藏之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可適當進補強身,同時注意防寒防燥,總以潤燥養陰、護陽補腎為重點。

立冬進補,少咸多苦

“立冬補冬,補嘴空”,此時進補是為補充元氣以抵御即將到來的寒冬。

牛肉、羊肉、雞肉等肉食由于熱量相對較高、御寒效果好,在冬季食譜中較為常見。

但從五行理論來說,冬季為腎經旺盛之時,而腎主咸,心主苦,咸勝苦、腎水克心火。

若冬季咸味吃多了,就會使本來就偏亢的腎水更亢,從而使心陽的力量減弱,所以可以多吃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萵筍、生菜、胡柚等),以助心陽,這樣就能抗御過亢的腎水了。

早睡晚起,保暖防寒

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從中醫學角度說,早睡可以保存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晚起可以補陽氣。

保證充足的睡眠,以利陽氣的潛藏,陰精的蓄積。

衣著上應注意保暖,尤其注意脖子、肩膀、腰部、膝蓋、腳5個部位的保暖,厚薄適宜,居室氣溫調節適當,以溫暖舒適而又不致汗出為宜,盡量防止受寒感冒。

堅持運動,動能生陽

冬天雖然天氣寒冷,但不能太懶,反而需要適當運動,動一動,身體很快就暖和了。

慢跑、散步、跳繩、踢毽子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增強腳部的血液循環,使腳保持一定的溫度,還能提高雙腳對外界低溫的適應能力。

艾灸“進補”,固護陽氣

立冬進補除了食補外,艾灸也是相當不錯的“進補”手段。《扁鵲心書》曰:“人于無病時常灸,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余年壽矣”。

艾灸是通過點燃用艾葉制成的艾炷或艾條,熏烤人體的穴位以達到保健治病的一種傳統療法。

艾灸能益氣溫陽,使正氣充盛而邪不能害,故能起到很好的扶正祛邪、保健防病、養生益壽的效果。

雖然艾灸好處多多,但一般對怕風畏寒、手足不溫、渴不喜飲或喜熱飲、大便溏稀等體質虛寒的人群較為適合。


吉林日報社出品

策劃:姜忠孝

作者:莊莊

編輯:吳茗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