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司法局發布一則行政處罰決定書,律師劉某因犯盜竊罪受到刑事處罰,決定吊銷其律師執業證書。據裁判文書網公開資料顯示,劉某先后30余次盜竊超市內在售盒飯、蛋糕等商品,共計價值人民幣1800余元。北京朝陽區人民法院作出判決,被告人劉某犯盜竊罪,判處拘役五個月,緩刑五個月,罰金人民幣三千元。
女律師偷30余次盒飯獲刑 吊銷律師執業證書
據大風新聞報道,劉某(女)是河北人,生于1992年,大學文化。案發時在北京從事律師職業。中國裁判文書網的生效判決顯示:2020年9月8日,因涉嫌犯盜竊罪,劉某被刑事拘留,次日被取保候審。北京市朝陽區檢察院指控并經北京市朝陽區法院審理查明,被告人劉某于2020年5月至2020年9月間,在北京某超市內,利用自主結賬設備,以不結賬、少結賬的方式,先后30余次盜竊超市內在售盒飯、蛋糕等商品,共計價值人民幣1800余元。被告人之后被抓獲歸案,已賠償被害單位經濟損失并取得諒解。
2021年7月7日,北京市朝陽區法院一審以盜竊罪,判處劉某拘役五個月,緩刑五個月,罰金人民幣三千元。一審宣判后,劉某未上訴,一審判決生效。2023年7月5日,北京市司法局收到北京市人民檢察院轉來的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該局于2023年7月20日立案調查。北京市司法局認為,劉某因故意犯罪受到刑事處罰,經該局負責人集體討論研究,決定給予劉某吊銷律師執業證書的行政處罰。
網友:饞嘴偷竊癖?不缺錢缺德!
新聞連連看
知名企業女高管試衣盜走26件衣物 因盜竊罪獲刑
據看看新聞KNEWS2022年2月23日報道,上海徐匯某服裝店二樓,一個多小時后背著兩個裝滿的大包徑直跑出服裝店,被店員追出后,還不肯下車,試圖將衣服塞到車座下面。警方查明,李某在某知名企業任高管,患有抑郁癥,或因平時工作壓力較大,壓力沒地方釋放,采取了比較極端的方式。經鑒定,涉案的26件衣物共值人民幣4280元。上海徐匯法院一審判處李某拘役四個月,緩刑四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千元。
新聞多一點
禁忌的快樂——難以遏制的偷竊癖
偷竊癖,目前沒有明確的成因。一般來說,偷盜癖會在17至20歲充分暴露,并且與家庭經濟狀況、個人文化程度沒有必然的關系。不少有偷竊癖的人智力水平、文化程度都很高。他們在心理壓力積壓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用偷竊的行為,去疏解壓力,換來安全感和滿足感。
偷竊癖有一個很關鍵的壓力積累、釋放的過程。打個比方來說,有偷竊癖的人行竊之前,會感覺好像用手一直壓著彈簧,緊張感劇增;偷的時候,就好像手一松,彈簧一下飛出去了,會感覺非常釋放,有一種渾身微微出汗、發熱的愉悅感。偷竊癖的核心并不在于偷竊,而是在于壓力積累且無法通過正常手段排解。
“偷竊癖”不同尋常 但它不是病!
需要注意的是,美國最新版《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已將偷竊癖刪除,不再將其視為心理障礙。對于成年人來說,不論是否是偷竊癖,偷東西都要承擔法律責任。不過,雖然偷竊癖與惡性偷竊均是違法行為,但他們本質上其實存在差別:偷竊癖會有沖動去偷竊商店或私人住宅的東西,但偷來的東西既不是留用,也不是變賣現金,只是為了滿足偷竊時的沖動或快感。
在許多案例中,偷竊癖拿走的并不是自己需要的東西。多數偷竊癖最后會扔掉贓物,或送給別人,有的人甚至會偷偷物歸原主。也就是說,他們享受的是偷的過程,并非為了牟利或者使用,也不是為了泄憤或者報復。他們沒有品行障礙、反社會人格或者躁狂發作,而是在過分強烈的偷竊欲望驅使下采取了不當的行為。
偷竊成癮的背后,是渴望被“發現”
不得不提的是,大多數偷竊癖病人的道德觀念其實很強。是不是很反直覺?他們知道偷竊不對,會受到懲罰,但是又控制不了自己。對于他們來說,做了壞事沒有受到懲罰跟做了好事沒有受到表揚一樣,心里是不舒服的。只有受到了應有的懲罰,心里才會踏實。偷竊行為的升級就是為了暴露自己,最后受到懲罰。
許多時候,偷竊癖可能與嚴苛的家庭環境相關。小孩子非常好奇,什么東西都想碰一碰,都想摸一摸。但是,有些家長過于自律,對孩子的要求特別的高,不讓孩子碰任何不屬于自己家的東西。結果,這就導致孩子的探索欲望被壓制。小時候,他會聽父母的話,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被嚴重壓制的欲望不可遏制地浮現出來,于是他很渴望去碰去摸屬于別人的東西。而偷為己有,則是這種欲望的集中表達。
通常來說,偷盜癖中,女性更多一些。這可能是由于那些過于自律的父母對女兒的要求更為嚴格。偷竊癖偶爾會伴隨抑郁或焦慮相關的現象,對一些抑郁癥患者,偷竊可能就是他們應對負面心境的方式。
綜合星視頻、華商報大風新聞、科學辟謠(中國科協科學辟謠平臺)等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