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財政稅收常識的都知道,收稅得考慮稅基,農民的收入那么低,顯然沒有合理的稅基。
冰川思想庫研究員丨關不羽
近日,有所謂張捷專家建議恢復農業稅的話題又被人翻了出來,看了覺得很震驚。
這位張專家是哪個年代穿越過來的,不知道農業的現狀嗎?每畝地補貼千八百元,都沒人愿意種,怎么收稅?有些農村呈現空心化,留下的很多是老弱病殘幼,向誰收稅?
張專家給出的理由是“重新向農民征收農業稅可以激發他們對責任田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收你的稅是為你好。照此邏輯,還收啥農業稅,該收“專家稅”啊!征收“專家稅”,有利于激發張專家們的責任感和自豪感,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
不過,為了避免誤傷專家們,我還是查了查這位張捷的百度資料。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乖乖,這張專家是何等人物啊!
01
百度對張捷專家的介紹,那真是天人之姿:
張捷出自晚清時稱“京東首富”的唐山張家,祖父、外祖父、父親三人均為中科院院士,被稱為傳奇學術世家。
最讓人高山仰止的是這句:
張捷家族在中國近代史上群星閃爍:晚清名士趙炳麟、署理湖廣總督趙炳言、道光十八年狀元鈕保福、湖州名士鈕承聰、民國要員戴季陶……
名人世家不算特別稀奇,稀奇的是“張捷家族”的群星里,一個姓張的都沒有。也不知道老趙家和老鈕家是不是同意這幾位名人認祖歸宗。當然,這點小小疑問,不影響張捷專家且富且貴且學術的家族自豪感。這可比江西城投的周公子自信多了。
▲張捷的百度百科介紹(圖/網絡)
家世牛,個人也牛。百度詞條顯示,“張捷以其家學傳承和傳奇經歷為基礎,創立了熵經濟學理論,以此理論解釋世界發展的規律,對于市場多次做出精準預測。”
不知道具體的家學傳承指什么,是趙總督懂經濟,還是鈕狀元懂熵,能夠在發展很成熟的經濟學領域發明一種新理論?
更難能可貴的是,張專家還能理論聯系實際,在房市、股市、大宗商品領域都做出了“精準的預測”。不過,這種“實戰業績”就不太“經濟學家”了。經濟學家真能實操成功的少而又少,尤其是股市、大宗商品交易這樣的金融實操,堪稱經濟學大咖的墳場。
頭頂經濟學、數學、經濟計量學三重冕的歐文·費雪直接被干破產,靠校方施舍才免于流浪街頭。火到破圈的凱恩斯也在金融市場賠了大半身家,賣了不少家傳古董才過的關。
02
凱恩斯充其量就是個中等貴族出身,家里沒出過總督、狀元這等的顯貴——至少老凱家沒有,七折八彎的親戚家有沒有就不知道了。
他爹也就是個劍橋教授,不是院士那么高級,老凱他爹留的遺產也不多,折合人民幣大概一個小目標。家世肯定比不過張專家,沒有張專家在投資圈長袖善舞、實力雄厚也是有可能的。
要知道專業學者要開創一種新理論,是要花費大量時間的,下海實操的精力其實是有限的。所以,拿著經濟學理論屠龍技去投資實操的正經學者,玩砸了很正常。
像張專家這樣學術屠龍技和股市王八拳雙修都能大成的,要么是時間管理大師的天才,要么是學術玩票的混子。
看張專家的經歷和頭銜,更像是玩票玩大、玩當真的那種。張專家的經歷顯示,中科大畢業后先后成功從事過核物理研究、半導體集成電路、信息系統及互聯網、金融投資、醫療服務、文化傳播、律師、房地產、專欄作家。
看這履歷,就是改開以來所有熱點一個沒落下的追風少年到追風中老年。轉行比切菜還勤快,跨界比跨欄蹦跶得更迅速。
▲張捷的講座(圖/視頻截圖)
但是,起點那么高、又蹦跶得那么遠,最后落地一個“專欄作家”,也就和我這樣家里三代都不曾闊過的碼字工同列,就有點高開低走、前虛后實的意思了。
再看張專家的豪華頭銜,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北京量躍資本管理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北京市金章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環球財經》副總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際技術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教授”是客座的,“研究員”也是客座的。
原來如此。
票友比專業的唱得更好,也不是不可能。但張專家的確實不行。
03
就算今天專家教授貶值比美元通脹還猛,稍微懂點專業——不,是有點專業常識的,都不會揭農業稅這個瘡疤。張專家可能是玩票玩得很認真,卻沒玩明白的那種高級票友,才會念念不忘“恢復農業稅”這么奇葩的玩意兒了。
談農業稅,起碼得有三農的常識。連網紅三農專家都知道,農民種地連微利都談不上,只堪用作要錢要補貼的旗號,不能真找農民要錢。但凡種地能賺錢,誰愿意七辛八苦、拋下家里老幼進城打工呢?
今天刨地的農民,大半是老幼殘跑不了、跑不動的不得不種。種地不賺錢,是農村空心化的病根子。農村都這樣了,還要向農民征收農業稅?張專家真當“責任感”能當飯吃呢,還是當“自豪感”能發財?
網上爭議起來后,張專家似乎是明白了,出來打補丁了。可是他的解釋又看著還是不太明白。他說恢復農業稅是為了解決農補不公平云云。農補不公能靠農民交稅解決?農補沒補到農民頭上,農民吃了一重虧。還要因此繳納農業稅,再讓農民受兩茬苦,是什么道理?
圖/網絡
他大罵下鄉資本、土地承包企業,也算是“資本萬惡”轉移目標的互聯網話術基本技巧。可是,他從頭到底都沒主張對這些“萬惡資本”的收稅啊?交公糧、征農業稅的對象不還是農民嗎?
而且,中國農業問題要罵“萬惡資本”,真的有點牽強了。轉包農村土地的主力是國營農墾企業,靠國資背景和地方政府博弈能力強,賺點農補的小錢罷了。
毛病是有的,“萬惡”是真談不上。城鄉二元體制成了農村和城市市場經濟的深溝壁壘,幾乎是資本禁區了,哪有多少“下鄉資本”?繞道走都來不及。
有財政稅收常識的都知道,收稅得考慮稅基,農民的收入那么低,顯然沒有合理的稅基。
談稅收還要考慮稅負公平。農民是中國社會各階層里最弱勢的群體,無論是收入水平還是福利保障,都是底層。無論多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增加他們的稅負都是不公平的。
就算張專家一心為公,也得有起碼的稅收成本意識。目前各地財政緊張,張專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替地方財政增收找軟柿子捏,折騰農民也是極其不明智的。別想當然地把農民的弱勢處境和稅收成本低劃上等號。
想象力限制了張專家對農業稅成本的估算,至少得懂點歷史把?出過總督、莊園、三代院士的世家子弟縱然沒有豐神俊秀的天賦異稟,總不能和地主家傻兒子一樣只看眼前吧?
04
三農問題的確網紅,也的確門檻不高。但是,門檻不高不等于沒有門檻。除了基本的常識感,還要有點基本的道德感。對弱者不能保護,起碼也不能加害。
三農問題談不到痛處,不能正視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不怪張專家。能翻箱倒柜把“農業稅”這個大殺器翻出來,這就太破底線了。張專家要是和網紅三農專家一樣,罵罵資本之類的陳詞濫調,做點騙流量的生意也就罷了。非要不走尋常路,明目張膽坑農民,就太過分了。
作為“專欄作家”同行,我能理解張專家的心情。碼字的誰沒點流量饑渴呢?何況張專家這樣家世顯赫高起點,只混了個百萬粉的槽頭肉部位網紅,沖上頭部的動力不是我這樣知足常樂的能比的。
但是,動力再足,流量生意不是這么個做法的。轉到私域流量拳打腳踢,悄悄把錢給賺了,打槍滴不要,那多踏實?靠收智商稅養活自己,總比公然折騰農民體面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