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制裁之下,俄羅斯“東轉戰略”這一步走對了。2022年1-10月,中俄貿易額達到1539.3億美元,僅僅是10個月的數據就跟去年年度記錄一個水平了,年底甚至可能提前完成2024年定下的2000億美元目標,這對于急需回血的莫斯科而言是好事。不過中俄貿易增長雖勢頭猛勁,想要長期發展卻還得克服幾個難題。
首先,這次的數據公布后暴露出一個問題——中俄貿易極度不平衡。今年俄羅斯的出口量增長50%,總額約為950億美元,但是中國出口僅有600億美元,大約只增長了13%。為什么會造成這種情況呢?
其實,中俄貿易之所以增速快,是因為西方制裁導致俄羅斯被迫向東轉,其能源物資今年盡數往中國、印度輸送,因為給了友情價,中國市場自然會多多買入。就拿煤炭來說,8月份俄羅斯對中國的煤炭交付量達到了840萬噸,大約為2月份的三倍。
不過問題就出在這,中國進口量猛增,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俄烏危機這一框架下的。一旦沖突問題趨于緩和,俄羅斯也不可能一直低價做買賣,屆時中國市場的吸入量也會隨之放緩。如今的貿易額,看起來就更像是“曇花一現”,不夠穩定。
加之俄羅斯雖然說著歡迎中企,但還沒有給夠足夠的紅利吸引中企入駐,也沒有留下更多的市場給中國商品。假如俄羅斯一味想靠往中國輸送能源回血,但是卻不給中國市場更多機會,恐怕會給未來的合作埋下一個隨時會炸的雷。
那么想要改變現狀,就要從“病根”入手,先得“治好”中俄不夠健康的貿易結構。要知道,中國出口到俄羅斯的商品多數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而俄羅斯出口到中國的產品則是以能源為主,單一的貿易結構,無疑限制了雙方進一步的合作。
說到這問題又來了,為什么中俄間單靠能源合作恐怕難以更進一步?答案很簡單,“中國永遠不會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事實上,這些東西不僅我們中國人明白,俄羅斯人也同樣發現了。比如俄羅斯國家能源安全基金會高級分析師伊戈爾·尤什科夫,就在評論中俄經貿的一篇采訪中,直言不諱的提到了這句話。這一點,恐怕俄羅斯比誰都明白。
畢竟中國的能源供應商有很多,除了俄羅斯以外還有沙特、伊朗、安哥拉以及委內瑞拉等國,現在俄羅斯把能源價格壓低,中國的買入量突增自然是意料之內,但這并不代表我們未來也只能跟俄羅斯做生意。
作為能源進口大國,我國2021年能源對外依存度大概是20.6%,這么大的市場體量,將所有的能源貿易都押注在一個國家身上,不理智也不現實。而且靠著“一帶一路”加持,我國這幾年已經跟很多國家建立了能源合作機制,這也說明中國走的是進口多元化路線。
有了這層因素,就注定中俄之間單靠能源貿易往來,恐怕早晚有一天會觸到瓶頸。中俄間還是要打通除了能源之外的其他貿易,才會迎來雙贏局面。
說完結構弊端,還有一個棘手問題擺在中俄貿易面前,那就是運輸。中俄的生意做的很紅火,但有一段時間中國的進口量卻出現了下滑趨勢,其實還真不是中國買的少了,根本問題是俄羅斯的基建跟不上。俄羅斯的鐵路關鍵時刻掉鏈子,積壓了一堆貨物,也就導致了進口數據下滑。
不過歸根結底,造成這種局面的還是俄羅斯自己。俄羅斯常年把歐洲當成主要市場,無論是幾大主要碼頭,還是那些關系到經濟命脈的管道,都是“臉沖西面”去修建的,對于東方一貫冷淡,也導致其面向亞洲的基建較為落后。
對比一下,俄羅斯之前可以克服種種技術壁壘在水下建北溪管道,修建一條通往中國的鐵路卻用了好多年。所以說,這種向往西方的心理,也導致俄羅斯在面對西方制裁時退路太少,假如俄羅斯以前就注重通往東方的基礎設施建設,那么現在亞洲方向的貿易與交流只會更多,不會少。
總結起來就是,如今中俄貿易雖然勢頭正盛,但是我們也不能一味樂觀。畢竟中俄貿易之間還存在很多缺陷,只有填補了問題,才能保證雙方的貿易合作一路穩定向好。換句話說,想要再創貿易記錄光靠中國還不行,俄羅斯的改變也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