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德國如何才能繼續成為全球化“贏家”

導讀德國《商報》網站12月11日刊發題為《德國有可能成為世界貿易的輸家》的文章,作者是德國“遠見”論壇創始人丹尼爾·施特爾特。全文摘編如下...

德國《商報》網站12月11日刊發題為《德國有可能成為世界貿易的輸家》的文章,作者是德國“遠見”論壇創始人丹尼爾·施特爾特。全文摘編如下:

全球化倒退并不是第一次了。經濟歷史學家哈羅德·詹姆斯確定了自1850年以來的七次全球化危機,雖然每次危機都導致了全球化的新階段,但當前的全球化贏家也不一定就是未來的贏家。

作為常規“世界出口冠軍”,德國一直是全球化的贏家。德國政界人士至少在口頭上承認維持這一地位是一項挑戰,尤其是關于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以及將關鍵產品的生產帶回歐洲和德國的討論很多。

確保獲得能源和關鍵原材料同樣具有挑戰性。鑒于中國在某些領域的壟斷地位,在能源和關鍵原材料方面開發其他來源不僅成本高昂,而且需要數年時間。

德國經濟“五賢人”委員會在最新報告中呼吁采取堅定的行動。然而,鑒于德國國內普遍的態度是不想使用本地資源(從天然氣到鋰),對其他國家的依賴可能將繼續下去,并越來越被證明是一種競爭劣勢。

無論如何,聯邦議院終于批準了與加拿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更多的協定,尤其是與美國的協定,必須迅速跟進。

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承認,暫時無法在全球貫徹我們對人權的理解。正如最近與卡塔爾的天然氣交易所強調的那樣,我們將不得不繼續與價值觀與我們不同的國家進行貿易。

然而,自由貿易協定、原材料的安全供應和減少依賴等措施,并不足以確保德國的繁榮。為了在自由貿易框架內持續地創造高收入,我們必須屬于高利潤、面向未來的商業領域的頂尖群體。

在經濟“五賢人”委員會看來,我們只是在傳統技術上具有明顯優勢,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未來技術上還比較落后。

同時,傳統領域的風險也顯而易見。汽車行業正處于根本性變革之中,對德國將損失大量產能的擔憂是有道理的。在其他領域,我們也不是自從遭受能源成本沖擊以來才承受壓力。

如果我們還想成為下一階段全球化的領先者,就迫切需要持續抑制能源成本,尤其還要加大對教育、研究和創新的投資。

政治家們對這個話題沒少發表言論,但缺少行動。事實上,根據慕尼黑經濟研究所的數據,德國幾乎每四名年輕人中就有一人在沒有基本技能的情況下離開學校。這不僅是對下一代的犯罪,也是一個明顯的警示信號。

政治家們必須確保我們仍然是一個強大的貿易國。如果“紅綠燈”政府能認識到這一點就好了。

來源:參考消息網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