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亞洲國家把目光投向人民幣

導讀美國《歐亞評論》網站12月6日發表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副主任兼研究主管、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馬庫斯·諾蘭的文章,題為《亞洲尋...

美國《歐亞評論》網站12月6日發表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副主任兼研究主管、美國東西方中心高級研究員馬庫斯·諾蘭的文章,題為《亞洲尋求貨幣替代選項》。全文摘編如下:

亞洲對現有國際貨幣秩序的不滿可以追溯到1997年至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現狀源于1944年設計的布雷頓森林體系,該體系創建了西方主導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確立了美元作為主要貨幣的地位。

美阻礙金融機構改革

隨著世界經濟進一步遠離二戰后的政治經濟狀況,該體系開始承受壓力。跨境金融的擴張意味著IMF需要更多資源來發揮其作為最后貸款人的職能和后備作用,與此同時,新興市場的作用日益重要,亞洲國家在這些機構爭取更大發言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1997年7月,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很多亞洲國家經歷了生產和就業的大幅下跌。但在2007年始于美國和歐洲的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之前,情況并沒有什么變化。資本市場和貿易聯系對亞洲造成了不利影響。然而,這一次亞洲國家不想再求助IMF。

與此同時,亞洲開始探索其他機制,同時謀求擴大在現有機制內的發言權。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它們提出了改革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倡議。在IMF這涉及整體提高配額,為該組織提供更多資源,同時重新分配份額比重,增加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新興市場的代表性。但美國國會遲遲不愿批準這一改革方案。

“人民幣集團”不斷擴大

2013年中國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2016年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 現在,聚光燈已經轉向中國。中國是東盟和中亞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不難想象,隨著貿易的增長,對人民幣結算的興趣將越來越大。2015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將近四分之一已經用人民幣結算,人民幣成為全球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貿易結算、銀行融資和央行儲備的互補性意味著,擴大人民幣在貿易中的使用也會擴大它在其他領域的使用。創建人民幣交易所、開發SWIFT銀行結算系統的中國替代系統、發行數字人民幣等輔助政策,可以進一步鼓勵人民幣的使用。

中國能抓住時機嗎?這個問題的答案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中國的長期增長軌跡。

樂觀的看法是,當前的下滑只是暫時的,中國可以恢復快速增長,并在今后20年繼續保持相對較高的增長率。

如果中國恢復此前的增長水平并繼續縮小與美國差距,在幾十年之內中國的經濟規模將增至美國的兩倍,其向心力將是巨大的。

不難想象,一個不斷擴大的“人民幣集團”將會出現,中國貨幣最終會在國際體系中取代美元。這個過程可能是緩慢的,但會在某一天突然發生,就如海明威解釋破產所說的那句話:“一步一步,突然就發生了。”

或出現貨幣“多極世界”

然而,如果當前增長放緩的趨勢繼續下去,中美差距將繼續縮小,但美元仍將是國際金融體系的支柱。

最后可能是多極世界的出現,兩種或兩種以上的主要貨幣同時被廣泛使用。

這樣的世界在一戰之前就存在了,當時的英鎊、法郎和德國馬克作為主要國際貨幣發揮著共同作用。一些專家認為,金融技術的進步將減少現有主要貨幣的優勢,便于市場參與者選擇不同的貨幣,保持多樣化的投資組合。

亞洲國家一直對國際貨幣體系不滿。盡管擁有豐富的金融資源,但它們無法提供一種有效的替代現狀的方案。但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國家開始追求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中發揮更大影響力,同時努力構建替代方案。美國未采納改革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議,這促使中國推出“一帶一路”倡議和成立亞投行,它們在亞洲受到普遍歡迎。中國在貿易、投資和金融方面日益重要的作用很可能讓人民幣在貿易結算中使用得越來越多,可以想象,在嚴重依賴對華貿易的東南亞和中亞經濟體,人民幣會占據主導地位。人民幣作為儲備貨幣的作用也很可能得到加強,盡管目前仍處于較低水平。

多極世界的出現——貿易結算、跨境投資和官方儲備同時使用美元、人民幣和歐元——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中間結果。雖然這樣的國際貨幣制度已經有100多年沒有實行了,但它在下個世紀仍有可能出現。

來源:參考消息網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