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和艾蒿有區別嘛(艾草和艾蒿有區別)

導讀您好,肖大哥就為大家解答關于艾草和艾蒿有區別嘛,艾草和艾蒿有區別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艾蒿別名:艾葉、...

您好,肖大哥就為大家解答關于艾草和艾蒿有區別嘛,艾草和艾蒿有區別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艾蒿別名:艾葉、冰臺、遏草、香艾、蘄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蒿枝、艾青等。

2、 艾葉、艾蒿是同一種中藥。

3、中藥同種別名很多,很容易混饒。

4、應該是一樣的!功效和作用用一樣艾草和艾蒿是同一種植物。

5、艾草的別名很多,如?冰臺、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艾葉、青、蒿枝等等。

6、叫法不一樣而已,就像一個的學名和小名一樣,其實就一個人茵陳 ?別名 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7、 來源 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8、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

9、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后近無毛。

10、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

11、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

12、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

13、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14、 生于山坡、路邊。

15、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16、 采制 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

17、 化學成分 含6,7-二甲基七葉樹內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揮發油,油中主要為a-蒎烯、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烯塊(capillene)、茵陳醇(capillanol)、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18、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19、 功能主治 清濕熱,退黃疸。

20、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21、 附注 同屬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陳入藥。

22、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別名】綿茵陳、茵陳蒿、白蒿、絨蒿、猴子毛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23、春季幼苗高 6~10cm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干。

24、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

25、 【制法】除去殘根及雜質,搓碎或切碎。

26、綿茵陳篩去灰屑。

27、 【性狀】 綿茵陳:多卷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

28、莖細小,長1。

29、5~2。

30、5cm,直徑0。

31、1~0。

32、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

33、葉具柄;展平后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尖銳。

34、氣清香,味微苦。

35、 茵陳蒿: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 ,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

36、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

37、2~1。

38、5mm,直徑1~1。

39、2mm,有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 裂;外層雌花6~10 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2~10 個。

40、瘦果長圓形,黃棕色。

41、氣芳香,味微苦。

42、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

43、歸脾、胃、肝、膽經。

44、 【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

45、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46、 【用法用量】 6~15g。

47、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48、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49、 【備注】(1)用于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癥,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

50、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

51、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濕熱黃疸之外,對于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癥,也可應用。

52、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53、 【摘錄】《中國藥典》 艾蒿 艾,又稱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54、秋季開花,整株都有芳香氣味,揉之,香氣更濃。

55、 中醫學上以葉入藥,性溫,味苦,具有和營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56、主治月經不調,帶下等癥。

57、艾葉油有平喘、鎮咳、去痰及消炎的作用。

58、 用艾絨制成的各種艾條、艾柱、燒灸身體相應穴位,可使熱氣內達而溫通氣血,透達經絡,讓血液更好地循環,從而治療各種寒濕病癥。

59、 艾葉熏煙,具有很強的驅除害蟲,殺滅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

60、實驗證明,每平方米用艾葉1-5克進行熏煙30-60分鐘,對各種皮膚真菌、腺病素、鼻病素、流感病毒、瘡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殺滅和抑制作用。

61、民間在端午節用艾束懸掛門上,以驅除害蟲、毒氣,有的還編成各種小飾物,佩帶身上,達到辟邪除穢和健身的目的。

62、實踐證明,冬季或流感流行季節,每周用艾葉熏煙家居一二次,能使各種常見的致病細菌、病毒及真菌的數量顯著減少,從而有效地預防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

63、 艾的莖葉都可提煉芳香油,用于制作香料。

64、 艾的分布很廣,我國各地均有,且普遍是野生的沒有區別艾草是干燥后的艾蒿,茵陳?別名?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65、?來源?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幼苗。

66、?植物形態?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

67、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后近無毛。

68、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

69、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

70、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

71、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72、?生于山坡、路邊。

73、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74、?采制?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

75、?化學成分?含6,7-二甲基七葉樹內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揮發油,油中主要為a-蒎烯、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烯塊(capillene)、茵陳醇(capillanol)、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76、?性味?性微寒,味辛、苦。

77、?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

78、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79、?附注?同屬植物濱蒿Artemisia?scoparia?***.et?Kit.?的幼苗同作茵陳入藥。

80、?【英文名】?HERBA?ARTEMISIAE?SCOPARIAE?【別名】綿茵陳、茵陳蒿、白蒿、絨蒿、猴子毛?【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scoparia?Waldst.?et?Kit.?或茵陳蒿Artemisia?capillaris?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81、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干。

82、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

83、?【制法】除去殘根及雜質,搓碎或切碎。

84、綿茵陳篩去灰屑。

85、?【性狀】?綿茵陳:多卷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

86、莖細小,長1。

87、5~2。

88、5cm,直徑0。

89、1~0。

9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

91、葉具柄;展平后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尖銳。

92、氣清香,味微苦。

93、?茵陳蒿: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

94、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

95、2~1。

96、5mm,直徑1~1。

97、2mm,有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裂;外層雌花6~10?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2~10?個。

98、瘦果長圓形,黃棕色。

99、氣芳香,味微苦。

100、?【性味歸經】苦、辛,微寒。

101、歸脾、胃、肝、膽經。

102、?【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

103、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104、?【用法用量】?6~15g。

105、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106、?【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107、?【備注】(1)用于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癥,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

108、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

109、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濕熱黃疸之外,對于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癥,也可應用。

110、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111、?【摘錄】《中國藥典》?艾蒿?艾,又稱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112、秋季開花,整株都有芳香氣味,揉之,香氣更濃。

113、?中醫學上以葉入藥,性溫,味苦,具有和營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114、主治月經不調,帶下等癥。

115、艾葉油有平喘、鎮咳、去痰及消炎的作用。

116、?用艾絨制成的各種艾條、艾柱、燒灸身體相應穴位,可使熱氣內達而溫通氣血,透達經絡,讓血液更好地循環,從而治療各種寒濕病癥。

117、?艾葉熏煙,具有很強的驅除害蟲,殺滅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

118、實驗證明,每平方米用艾葉1-5克進行熏煙30-60分鐘,對各種皮膚真菌、腺病素、鼻病素、流感病毒、瘡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殺滅和抑制作用。

119、民間在端午節用艾束懸掛門上,以驅除害蟲、毒氣,有的還編成各種小飾物,佩帶身上,達到辟邪除穢和健身的目的。

120、實踐證明,冬季或流感流行季節,每周用艾葉熏煙家居一二次,能使各種常見的致病細菌、病毒及真菌的數量顯著減少,從而有效地預防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

121、?艾的莖葉都可提煉芳香油,用于制作香料。

122、?艾的分布很廣,我國各地均有,且普遍是野生的艾蒿,又叫艾,艾草。

123、葉有藥效,中醫多把艾葉卷成卷狀點燃,熏烤人體穴位,達到治療作用。

124、成為“灸”。

125、艾葉在夏天點燃,還有驅蚊的效果。

126、各大藥房的中藥柜臺都可買到艾葉,很便宜具體長啥樣,請看下圖:?你好!?青蒿(蒿子),為菊科植物黃花蒿Artemisia?annua?L.的干燥地上部分。

127、??[植物形態]?為一年生草本,高達1.5m,全株黃綠色,有臭氣。

128、莖直立,多分枝。

129、莖基部及下部的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卵形,二至三回羽狀深裂,上面綠色,下面色較淺,兩面被短微毛;上部葉小,常一次羽狀細裂。

130、頭狀花序極多數,球形,直徑1.5~2mm,有短梗,下垂,總苞球形,苞片2~3層,無毛,小花均為管狀,黃色,邊緣雌性,中央兩性,均能結實。

131、瘦果橢圓形,長約0.7mm,無毛。

132、花期7~10月,果期9~11月。

133、?艾蒿(艾葉)別名:艾草、艾葉、艾蒿、家艾。

134、為菊科艾屬,學名為Aremisia?argyi。

135、??  形態特征:多年生草本,地下根莖分枝多。

136、株高45~120厘米,莖直立,圓形有棱,外被灰白色軟毛,莖從中部以上有分枝,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中部葉不規則的互生,具短柄;葉片卵狀橢圓形,羽狀深裂,基部裂片常成假托葉,裂片橢圓形至披針形,邊緣具粗鋸齒,正面深綠色,稀疏白色軟毛,背面灰綠色,有灰色絨毛;上部葉無柄,頂端葉全緣,披針形或條狀披針花,頭狀花序,無梗,多數密集成總狀,總苞密被白色綿毛;邊花為雌花,7~12朵,常不發育,花冠細弱;中央為兩性花,10~12朵。

137、花色因品種不同,有紅色、淡黃色或淡裼色。

138、瘦果長圓形,有毛或無毛。

139、謝謝。

140、別名 綿茵陳、白蒿、絨蒿、松毛艾。

141、 來源 為菊科植物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幼苗。

142、 植物形態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狀。

143、莖直立,高0.5~1m,基部木質化,表面黃棕色,具縱條紋,多分枝;幼時全體有褐色絲狀毛,成長后近無毛。

144、葉1~3回羽頭深裂,下部裂片較寬短,常被短絹毛;中部葉裂片細長如發,寬約1mm;上部葉羽頭分裂,3裂或不裂,近無毛。

145、頭狀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4層,無毛,外層卵形,內層橢圓形,中央綠色,邊緣膜質;花黃色,管狀,外層花3~5,雌性,能育,內層花兩性5~7,不育。

146、瘦果長圓形,長約0.8mm,無毛。

147、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148、 生于山坡、路邊。

149、全國各地均有分布。

150、 采制 春季幼苗高6~10cm時采收,除去老莖及雜質,曬干。

151、 化學成分 含6,7-二甲基七葉樹內酯(6,7-dimethylsculetin)及揮發油,油中主要為a-蒎烯、茵陳二炔酮(capillin)茵陳烯塊(capillene)、茵陳醇(capillanol)、茵陳色原酮(capillarisin)、氯原酸等。

152、 性味 性微寒,味辛、苦。

153、 功能主治 清濕熱,退黃疸。

154、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155、 附注 同屬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et Kit. 的幼苗同作茵陳入藥。

156、 【英文名】 HERBA ARTEMISIAE SCOPARIAE 【別名】綿茵陳、茵陳蒿、白蒿、絨蒿、猴子毛 【來源】本品為菊科植物濱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 et Kit. 或茵陳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

157、春季幼苗高 6~10cm時采收或秋季花蕾長成時采割,除去雜質及老莖,曬干。

158、春季采收的習稱“綿茵陳”,秋季采割的稱“茵陳蒿”。

159、 【制法】除去殘根及雜質,搓碎或切碎。

160、綿茵陳篩去灰屑。

161、 【性狀】 綿茵陳:多卷曲成團狀,灰白色或灰綠色,全體密被白色茸毛,綿軟如絨。

162、莖細小,長1。

163、5~2。

164、5cm,直徑0。

165、1~0。

166、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見明顯縱紋;質脆,易折斷。

167、葉具柄;展平后葉片呈一至三回羽狀分裂,葉片長1~3cm,寬約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針形、條形,先端尖銳。

168、氣清香,味微苦。

169、 茵陳蒿:莖呈圓柱形,多分枝,長30~100cm ,直徑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縱條紋,被短柔毛;體輕,質脆,斷面類白色。

170、葉密集,或多脫落;下部葉二至三回羽狀深裂,裂片條形或細條形,兩面密被白色柔毛;莖生葉一至二回羽狀全裂,基部抱莖,裂片細絲狀;頭狀花序卵形,多數集成圓錐狀,長1。

171、2~1。

172、5mm,直徑1~1。

173、2mm,有短梗;總苞片3~4層,卵形,苞片3 裂;外層雌花6~10 個,可多達15個,內層兩性花2~10 個。

174、瘦果長圓形,黃棕色。

175、氣芳香,味微苦。

176、 【性味歸經】苦、辛,微寒。

177、歸脾、胃、肝、膽經。

178、 【功能主治】清濕熱,退黃疸。

179、用于黃疸尿少,濕瘡瘙癢;傳染性黃疸型肝炎。

180、 【用法用量】 6~15g。

181、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182、 【貯藏】置陰涼干燥處,防潮。

183、 【備注】(1)用于濕熱熏蒸而發生黃疸的病癥,可單用一味,大劑量煎湯內服;亦可配合大黃、梔子等同用。

184、若小便不利顯著者,又可與澤瀉、豬苓等配伍。

185、本品退黃疸之效甚佳,故除用于濕熱黃疸之外,對于因受寒濕或素體陽虛發生的陰黃病癥,也可應用。

186、但須配合溫中祛寒之品如附子、干姜等藥同用,以奏除陰寒而退黃疸的作用。

187、 【摘錄】《中國藥典》 艾蒿 艾,又稱艾蒿,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188、秋季開花,整株都有芳香氣味,揉之,香氣更濃。

189、 中醫學上以葉入藥,性溫,味苦,具有和營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

190、主治月經不調,帶下等癥。

191、艾葉油有平喘、鎮咳、去痰及消炎的作用。

192、 用艾絨制成的各種艾條、艾柱、燒灸身體相應穴位,可使熱氣內達而溫通氣血,透達經絡,讓血液更好地循環,從而治療各種寒濕病癥。

193、 艾葉熏煙,具有很強的驅除害蟲,殺滅病菌和抑制病毒的作用。

194、實驗證明,每平方米用艾葉1-5克進行熏煙30-60分鐘,對各種皮膚真菌、腺病素、鼻病素、流感病毒、瘡疹病毒都有不同的程度的殺滅和抑制作用。

195、民間在端午節用艾束懸掛門上,以驅除害蟲、毒氣,有的還編成各種小飾物,佩帶身上,達到辟邪除穢和健身的目的。

196、實踐證明,冬季或流感流行季節,每周用艾葉熏煙家居一二次,能使各種常見的致病細菌、病毒及真菌的數量顯著減少,從而有效地預防各種呼吸道傳染病的發生。

197、 艾的莖葉都可提煉芳香油,用于制作香料。

198、 艾的分布很廣,我國各地均有,且普遍是野生的。

199、艾蒿,又叫艾,艾草。

200、葉有藥效,中醫多把艾葉卷成卷狀點燃,熏烤人體穴位,達到治療作用。

201、成為“灸”。

202、艾葉在夏天點燃,還有驅蚊的效果。

203、各大藥房的中藥柜臺都可買到艾葉,很便宜。

本文就講到這里,希望大家會喜歡。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