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全文

導讀您好,肖大哥就為大家解答關于子曰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全文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此三大章,意義涵...

您好,肖大哥就為大家解答關于子曰學而時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全文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此三大章,意義涵蓋整個儒家主旨,廣說無邊無量,淺說如下,僅作參考,深解方能得到受用,望別錯會了云雨之意。

2、 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注:學者:學也、覺也。

3、覺者,覺悟之義。

4、學為因,覺為果。

5、 時習者:時者:時時,處處也;習者:實踐、實行、身體力行也者。

6、 之者:代指一切入目之事理物相也。

7、 而者:精勤耕耘也者。

8、(故有時學,習學之分而統一,時學與習學是一不是二,即不二之學;時時覺悟,習而能覺於處處,覺亦為不二之覺,換言之,時學時覺,習學即覺。

9、) 說者:悅也。

10、悅者:高興之故,而有言說之詞,且說之不盡,正所謂:言為知己者說。

11、夫子見當時有眾多欲覺悟之人的時機成熟,故高興無限,因而就說了。

12、 (學,向何而學?即向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學習。

13、換言之,向天、向地、向人、向萬事萬物學習,學其長,拒其短;學其正、棄其邪;學之以公以眾,抑之于私於己;學之以利他,制之以利己。

14、覺之以時以處,即以學為用,身體力行演說於外,利人和眾。

15、譬如:向江河學習,可知順人〔一切萬物〕心于自然大道,不為患為禍;向高山學習,可及府仰無愧,基於不棄一沙一塵一土一石一樹一草;向共處於一地之毒草香花學習,可得和諧一室無有高低貴賤之別;向生者與死者之花草樹木同居一方者學習,方明無常之過去未來現在同在當時當處。

16、學而能覺,并勤而耕耘,躬身體踐者,即轉凡入圣。

17、學而不能隨時切機身行體置者,實為“記問之學,不足為師”也,凡夫也者。

18、學而僅以知識現其相,廣為說教,於人於己存百害而無一利,遺害子孫后世,實為“邪師說法”也。

19、人能于一切時一切處,明其理、辯其事,能學且能圓滿做到,為他人楷模,廣以化他,方稱有學有覺,此即為“三人行必有吾師”之要之詣。

20、淺說“學而時習之”是為此理。

21、當明該章之實所在於此,定會在自己心中生起無限喜悅之情,當可廣為說之且能演行於世,度化社會,利於家國天下,抱有此和諧人類,合樂家國天下之志,有什麼不高興之興味遠超常人呢!) 此章譯文: 夫子說:“向一切萬事萬物隨時隨處學習,不辭辛勞精勤求索,于一切時一切處覺悟,懷抱家國天下之大志,豈不格外高興、無限喜悅地為人演為人說嗎!” 第二章:“友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 注:友者:志同道和也者。

22、 朋者:同門師兄弟或師姐妹謂之朋,即同學,廣演為天下志同道和者皆為友朋。

23、 遠方:即遙遠(門外即是遙遠處)的他方。

24、 來:為何而來?來做何事?換言之:來的目的何在? 此句“友朋自遠方來”,在句中應省略了部分內容,那麼省略的部分是什麼呢?從第一章的內容很容易知道,友朋匯聚的共同所在無外乎“學”。

25、故該句前應有“學有所成,成而有就”,換言之,“學覺圓滿”。

26、全句應為“學有所成,覺行圓滿,友朋自遠方來參學,共同參究,不亦悅乎!”亦即是,當人在日常生活中向大自然、大千世界一切萬物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實踐、身體力行,在“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等等諸方面均達到了德行圓滿,四面八方的志同道合之人,從各種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階層來向學覺有就之人來學習、效仿;對人生、宇宙、事理、行為、待人接物等等諸方面的方法、手段等進行共同探討、參習,不是一件非常令人感到高興和悅快的事嗎!此地所說的“友朋”絕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酒肉朋友可言,也絕不能等同於走親訪友。

27、 言而總之,只要在某一方面、某一領域內有所成就,別人來向其學習、請教、共同提高,不是存有私自受用(獨擁其成),哪有不高興的道理呢? 此章譯文: “當學有所成,覺而能行,行而有果,四面八方欲想提升自己修為之人,從各個方面相聚於覺學所成之人所,來請教、來共同參習、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把‘孝、悌、忠、信、禮、廉、恥’的德行廣演於世,廣布於社會,達到政通人和、能讓整個生活空間充滿和樂氣氛,讓人與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28、能達到‘老能安之,少者懷之’的太平盛世,不是非常高興的事嗎!” 第三章::“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注:人者:自己之外的一切人也。

29、 慍者:不高興、發怒也;抱怨也者。

30、 君子者:德行高尚也;高風亮節、知禮識數也。

31、 “人不知”——不知者:不明白、了解、知道也。

32、人不知什麼呢?此文為人不知自己已然成就了學問,在學習世間之孝道、倫常大道,為人之正統大道已功德圓滿或德行成就達到了一定高度,為人所不知也者。

33、在別人不明白自己所言所行已然可為人師,自己已做到了“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而不去怪罪他人、怨天尤人而說長道短,而令他人失去平衡的生活狀態。

34、當自己的心態處於“只聞來學,未聞往教”的泰然之風,這難道不正顯自己之松竹君子之氣概嗎? 故此章譯文: “當自己成就了學問、德行圓滿而不為人所知所識,或不能讓別人明白自己的心性為蒼生百姓及自然萬物‘和光同塵’,能以平常心待之,不怒不怨、不責人所不識不明,進一步成就自己的高尚情操,做到為人師表,豈不是君子所為嗎!”。

本文就講到這里,希望大家會喜歡。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