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小淋來為大家解答以上問題。老子的道,老子的意思很多人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I.《道德經》最初寫的是什么?
2、這里就不研究《道德經》是怎么出土的了。“歷史故事”有幾個版本,是考古史家的研究方向。這種寫法說明市面上隨處可見。
3、103010是闡述“宇宙全生命”的生命特征的經文。通俗地說,就是寫一切的“原”,描一切的“根”。
4、什么是“宇宙的全部生命”?
5、一朵花是“活的個體”,我們每個人都是“活的個體”,一個星球也是“活的個體”。聚集了所有“活著的個體”的“整體”就是宇宙的整體。
6、現在,我們通過“科學”認識到,這個“生命的整個宇宙”,除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之外,還有無數個或大或小、或遠或近的“星球”,當然星球之間還有一個無邊無際的“虛空”。
7、這些“浩瀚舞動的星球”和這些“虛無縹緲”的虛空是如何形成的?它的終極根源是什么?
8、可想而知,“一個人”在這個“生命的整個宇宙”中確實是渺小的,就連人類居住的“地球”也不過是“塵埃”而已。如果把“宇宙的整個生命”比作沙灘,“地球”就好比沙灘上的“一粒沙子”,億萬人類就生活在這一粒沙子里。
9、相對于宇宙的整個生命,人類只是“一粒沙子”的一部分。
10、但是,我們往往把人類視為宇宙生命的主宰,可以主宰萬物。似乎萬物都“服務”人類,這顯然是一種值得“反思”的“思想”。試想,即使人類可以自由地征服一切,但背后是什么“使得”人類擁有這種“自由能力”?
11、老子自然是人類的一員。老子知道自己的渺小,但他的“心”卻容納了這個“生命的整個宇宙”,并將其融合為“一”(這些論點將在經文的具體注解中逐漸展開)。在經文中,老子通過“武”、“圣人”、“王厚”、“太上老君”的生命行為向我們說明,“宇宙整體”的生命能量基本上支配著“個體”的生命活動。
12、如何描述「宇宙整體」?
13、老子勉強把這個“生命的全宇宙”和這個全生命道的生命特征命名為大,這就是大道的起源。另外,老子把這個“道”的能量所表現出來的“表現特征”命名為“德”。通俗地說,只要“表現”出臣服于“道”的特質,就是“德”。老子指出,萬物都是“道生而存”。
14、但是,這個“道”太大了,“大到不能死”,大到不是別的。太小了,“打不過,叫微”,小到每一個生命的內核,小到什么都沒有。“看不見,聽不見”沒有顏色,沒有聲音,也沒有形狀,所以很難用語言來描述。為此,一方面,老子勉強用“恍惚、深邃、輕、索……”等詞語來形容這個“道”;另一方面,老子是通過比較“道”的大“矩陣”即天、地、人對“子”的存在和表現來解釋的。
15、這就是老子區別于佛經和其他經典的地方。
16、其他經典往往以萬物的生命活動為基礎,“另立”超神或神,以區別個體生命。只有老子參考原著,闡述了個體與整體的“統一”。可能這個定義比較籠統,可能有些讀者不認同。換個角度來說,無論是老子的《道德經》,釋迦牟尼的佛經,還是耶穌的圣經,三者都在闡述同一個東西,而這個“東西”就是宇宙生命的根本。
17、讓我們把這個“根”比作山頂。三個家庭從不同的方向登頂,彼此所走的路沿途的風景角度都不一樣。這種不同就是他們的“不同”。而三宅的“點”無非是同一個山頂,也就是三宅所指的。
18、值得注意的是,老子對“道”的揭示直接站在山頂,就在山頂。基督是從山腰開始的,而佛教徒是從山腳開始的,因為佛教徒強調從根基開始。這就是為什么市場上的佛教信徒大多是平民百姓,也是因為他們能從非常基礎的東西做起。但是,必須強調的是,道與道、佛與佛、基督與基督教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總無欲見其美”,無所作為。后者有“教”的,都是世人所信的門派,屬于“總要付出代價”的道理,做事有法。
19、當然,以上說法是作者不情愿的“一個比喻”,旨在直觀了解三派的異同,并無刻意區分之意。請閱讀并原諒我。
20、老子的“道”是直接在山頂上,這只是一個比喻。基本上我的意思是,老子是直接切入宇宙生命的“根”來討論本原,直接說“道”。那么,道在哪里呢?答案是,無處不在,無處不在。這樣,“道”就是一個“整體”,由大到小。
21、老子把“個體”的生命融入這個“整體”來闡述,他只描述當下,這就是道。一切個體生命在當下的表現就是德性,但這些德性表現出各種形態。老子正在描述這些不同形式背后的能量。
22、103010就是描述這個“道”和“德”的經文。
23、所以,“道”是世間萬物的根本,是整體,是母體。天、地、萬物、人,在這整個生命中都是“個體”和“兒子”。老子在道之“母”中用“子”字,多以“子”字為萬物之代表,來說明道之“母”本身,使人容易理解,明白。
24、但或許是“有多容易,就有多難”,這是最容易理解的,但往往也是最難理解的。這是很少有人知道、實踐和實踐道的一個方面。從幾千年來,我們有許多不同的注釋,這可以從各種書籍中看出。
25、其中,有筆記將此《道德經》解讀為政治策略;有的已經成為哲學理論;有的成了生命藥;有的已經解決了修身養性;有些已經成為孫子兵法的戰術…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