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討論“極端天氣該不該點外賣”,不如將關注重點轉移到“如何讓騎手們的權利有更好保障”上。除了尊重他們的自主選擇權之外,平臺更應該做好安全保障工作
近日,京津冀等地暴雨一傾如注,該不該在極端天氣下點外賣又成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對外賣騎手人身安全的關心和不便出門的客觀情況之間的矛盾,讓一些人在點外賣時進退兩難。
↑6月,北京突降大雨,外賣員在雨中扶起倒地的電動車
遇到暴雨天氣,大家出門不便,點外賣的需求上升。對騎手來說,更多的訂單量也意味著他們需要冒雨出行,承擔更大的風險和代價。還能看到一些極端的送餐場景,比如有騎手在齊腰深的水中艱難前行,這種職業精神無疑值得肯定。
但嚴格來說,極端天氣該不該點外賣,本身是個偽命題。
消費者有點餐的需要,而騎手們暴雨天繼續送餐,往往能得到比平時更多的訂單,更多的補貼,以及更寬松的配送時限。很多消費者出于理解,哪怕送餐遲到、餐品破損,也不會輕易給差評。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買賣雙方交易自由,愿意雨天送餐,意味著愿意掙這份收入。所以如果簡單認為極端天氣不該點外賣,反而可能是斷了騎手的一些收入,未必是他們希望的局面。
在極端天氣,消費者還能享受到送餐上門的便利服務,這正是市場經濟的價值所在——更高的收入回報,讓騎手小哥有冒雨服務的動力,保證服務不斷供。這種敬業的背后,也是市場經濟的激勵機制,將騎手們的職業精神激活了。
那么為什么每逢暴雨,“該不該點外賣”總會成為熱門話題?甚至對一些消費者而言,極端天氣堅持點外賣會讓自己帶著負罪感?說白了,大家關心的是,騎手小哥掙這份錢,有沒有相應的安全保障。
之前,一篇《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文章曾引發全網關注,它讓外界看到,騎手群體在算法系統下的一種不自主。因此,有人表示,對于“暴雨天該不該點外賣”這個問題,取決于騎手有沒有拒絕極端暴雨地區訂單的權利。
近年來,外賣騎手的權利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生存狀況有所改善。在極端天氣下,他們堅持送餐到底是市場經濟驅動下的自發秩序,還是一種被逼無奈呢?
比如據報道,有外賣騎手稱,“除非請假,否則惡劣天氣也要出來跑單,如果不出來就算曠工,直接罰200塊錢”。不難看出,不是所有的騎手都愿意用冒雨送餐的風險多掙錢,在平臺、配送站的管理體系下,他們可能沒有太多選擇的余地。
消費者付出了更高的配送費,外賣小哥冒雨送餐,本身是一種互惠互利。我們應該肯定惡劣天氣下仍堅持送餐的職業精神、敬業意識,不過,這種精神不該源于平臺的機制逼迫。
所以,與其討論“極端天氣該不該點外賣”,不如將關注重點轉移到“如何讓騎手們的權利有更好保障”上。除了尊重他們的自主選擇權之外,平臺更應該做好安全保障工作。比如在配送機制的運轉上,結合天氣情況,有服務“熔斷機制”;再比如,延長配送時間、剔除超時差評、增加訂單補貼等等,減輕他們在特殊天氣送餐的考核壓力。
極端天氣提供配送服務,是一項風險活,冒雨出街的外賣騎手提供了職業精神的一個正面示范,更應該用完善的激勵、保障機制為之兜底,不能讓他們沒有保障,甚至被嚴苛的考核壓力困在暴雨里。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熊志
編輯 趙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