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 | 博緯智能識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良驥
編輯 | 鐘昕格
我們時常把創業想得太過簡單,認為獲得成功輕而易舉。然而,看似“一帆風順”的創業路,背后多有難以言語的艱辛。創業起始就像從無路可通的叢莽中,拼盡全力淘盡數千斤沙石,找尋那幾粒金屑。
用微不足道的開始,去圓扎根內心的夢,搜狐財經全新欄目《啟點》,對話企業創始人,了解不為人知的艱難創業路,本期節目對話博緯智能識別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劉良驥。
RFID是什么?“它是個未來技術”
劉良驥的公司名叫博緯智能識別科技有限公司,主要從事RFID設備制造,目前研發的產品包括天線、門禁等,主要應用于服裝零售、圖書檔案、資產管理等領域。但RFID技術到底是什么?和日常生活有多大的關系?
劉良驥認為,RFID(射頻識別技術)是一個未來的技術。“RFID技術在盤點環節特別有用,其次就是查找和防盜,我們其實就做三類型產品,盤點、定位和防盜,例如服裝店的門禁防盜。”
通俗地講,RFID是作為一個底層傳感技術來代替條碼,以往條碼是用光學原理實現掃碼,而RFID相比條碼有三個特點:第一,可以實現一對多,因為RFID主要是通過信號這種電磁波形式輻射再反射回來,所以只要一個地方輻射信號,就可以有很多個點反射它的回饋。
第二,RFID是非可視化的。“比如在超市里買單,收銀員都要用掃碼槍去掃條碼,但當條碼不清晰的時候,就會發現它掃不上。但在RFID這就不是問題,就算隔一個木板、紙箱、塑料袋,它都可以掃到,這就是非可視化。”
第三,一物一碼。所謂“一物一碼”,就是給每個物品賦予一個專屬條碼,可將其想象成每個物品的身份證,可以在盤點的過程中,實現精準查找;同時,RFID可以實現遠距離的超高頻識別。
劉良驥從業15年,一直在解決超高頻通道門誤讀和漏讀的問題,設法取得平衡,而近期,劉良驥團隊在這一方面實現了突破。“例如服裝店的門禁,在應用層面經常會有一些誤報,我們通過一些調項和積分算法,解決了這個問題,目前反饋比較好,很多項目都在用,這也是我們未來業績增長的一個主要點。”
“RFID技術之前一直被國外技術公司壟斷,我們做了很多年,有了積累,現在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實不是說剛開始是0,突然我們就解決了,而是從0到了1、1到2、2到100,是這么一個不斷累積的過程。”
“最初創業計劃是掙到100萬就不干了”
劉良驥大學本科專業是電子信息工程,他的哥哥從事通信方面的工作,后來哥哥看好前沿技術,便在劉良驥畢業在富士康工作三個月之后,推薦他到一家從事RFID行業的上市公司。“我哥從事RFID物聯網技術這一行,所以我就這么追隨著我哥入了行。”
而劉良驥為何又選擇離開公司走上創業道路呢?劉良驥坦言,前公司當時方向不明確,自己找不到未來的發展空間,認為難以發揮自身價值,便選擇離開。
“我應該不是大家心目中所謂的企業家,我身上其實之前是沒有強烈的目標感、使命感,但后來在創業的第二年,我就有了企業家的使命感。”
起初劉良驥在深圳創業的初衷,僅僅是想在深圳把兩房換成三房,“創業掙到100萬就不干了,后來發現做企業不是想撤就撤的,怎么跟員工交代、怎么跟合伙人交代、怎么清理庫存?”
于是在第二年,劉良驥便改變了思路,認為要掙到錢,必須先做好事,做事是前提條件。因為劉良驥是做技術出身,所以在研發投入方面他具有一定的從業經驗和技術積累,所研發的產品成功率較高,在產品指標上走的彎路相對較少,相當于省了一部分研發費用。從創業第二年開始,公司便實現了盈利,目前年營收已達到上千萬。
“RFID產品在當時具有較強競爭力,盡管我們比國內公司的產品價格要高,但是我們跟國外比,我們在技術、服務、價格上都有優勢。所以在細分的小領域里,大家比較認可我們產品,第二年第三年我們搞定了行業的幾個大客戶,因為成本支出還不是太大,所以就實現了盈利。”
賣掉名下所有房子,解決股權問題
和所有的創業者一樣,劉良驥的創業路也并非一帆風順。他回憶稱,最初創業時,他們經同學介紹,找了一個合伙人,合伙人出資90萬,包括劉良驥在內的幾個小股東出資10萬去創業,但后來出現了股權上的分歧,為此,劉良驥把自己名下的房子全部賣掉,來解決股權問題。
“因為我每次出一個方案,他們就否認,然后我問他們要怎么干,他們說你是行業專業的。這讓我比較難接受,因為實際上在操辦企業的過程中,有很多累的事和苦惱的事,比如他們希望你這個投資,就是一點點錢過去就一定能有所收益,站在他的角度也沒錯。”
“再一個,他可能希望這個收益能跑贏房地產,但后來我才意識到,這不現實。然后有其他公司想入股我們,后來看完我們的股權架構他就搖頭了,認為這個公司實際操控的是你,但公司主體不是你,所以后來我也意識到這是個大問題。”
“他們跟我講了一句話,說股份不在于多少,只要把公司做大,盤子做大,大家都有。我當時也真信了,當時不懂股權架構這些基本的知識,就沒有這種知識儲備。前些年是很生氣的,覺得受了委屈,但是現在想來,也就釋懷了。”
虧損百萬、被抄襲,該走的彎路一樣沒少
創業的前兩年,對于劉良驥來說,是很灰暗的。2017年,由于產本研發投入的成本太多,忽略了市場,導致了一兩百萬的虧損。“因為你做了一個產品,大家說你的好,但是他不認可你的價格,然后又有同行一直抄襲,所以在一定意義上,我們的同行抑制了我們這些年天線產品的創新。”
談及產品面臨的被抄襲問題,劉良驥表示,有幾家公司對自己產品進行一比一復制。“因為我們的天線是設備基線,偏結構,之前的天線里面沒有軟件,所以他抄襲之后,指標不如我們,但是有些要求不高的場景,他就可以用;而且這些公司把精力放在市場上,所以給客戶的感覺就是他們的價格更便宜,服務還更好。”
為此,劉良驥也曾動用過法律手段,進行專利起訴,但后來劉良驥發現,這官司想打贏,并非易事。“難取證,大家都知道這個產品是抄了你的,但是很難從法律層面上去取證,即使贏了,也賠不了多少錢。”
劉良驥表示,博緯智能一直以來面臨的痛點并不是技術問題。他指出,RFID行業的技術應用范圍太廣,定制化太多,項目的不可控因素太多,所以容易加大企業內部管理的難度,進而導致成本過高。
“因為成本高一點,周期做起來也會長一點,有些產品就特難賣,所以最后也是被迫在價格上做出了妥協。”
劉良驥表示,RFID行業的創業機會并不大,現在這一行業的毛利率已經很低了,而且很多企業已經找到了合適的匹配對象。但他表示,“在中國很多的創業者里,成功的定義就是上市。我們目前的規模,談上市還稍早了一點,我覺得我們做一個市值100億的公司,應該還是可以的。”
“創業可能還沒有上班掙錢多,但就是找個心理平衡”
在劉良驥看來,人脈在創業中是必不可少的。他表示,企業的產品需要有銷路去售出,當時前公司的同事大多從事這一行,之后很多員工陸續從前公司離職去到別的公司,而他們如今擔任的崗位多為技術總監、研發總監、副總。
“因為我們公司是技術型公司,也為行業做出了一些貢獻,在這個行業里,我們也培養了很多人,崗位也在相應增加。所以我拿著我的產品去找之前的同事,就會有展示的機會。現在來想,如果沒有這種機會,我可能還不知道到哪里去賣。”
劉良驥創業多年,雖已具備較強的抗壓能力,但也會時常因為公司的事而焦慮失眠。“博緯如果能成功,或哪天上市也好,中國還是中國,地球還是地球,我改變不了大的,我的生活也還是這樣的生活。剛開始認為創業是個掙錢的途徑,后來發現我上班可能掙得更多,但其實創業只是找一個心理平衡吧,為了實現個人夢想需要經歷的一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