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忘不了陳華記涼茶的味道。”今年年初,定居廣州的興寧人鐘伯特意囑托老街坊李思明,讓他買幾包陳華記袋泡涼茶寄過來。
涼茶,是專屬嶺南人的味蕾記憶。它是人們根據當地的氣候、水土特征,在長期預防疾病與保健的過程中,以中醫養生理論為指導,以中草藥為原料,食用、總結出的一種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濕等功效,伴隨人們日常生活的飲料。
1972年,位于西門的陳華記涼茶鋪。資料圖
“在興城,幾乎無人不知陳華記涼茶”。憑借歷史悠久、技藝獨特、口碑奇佳,陳華記涼茶在眾多涼茶品牌中獨樹一幟,流傳百年,承載著客家人的記憶。此前,陳華記涼茶制作技藝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
近年來,興寧市不斷加強非遺保護和傳承,挖掘品牌內涵,推動陳華記涼茶制作技藝的傳承發展。
流傳百年
被列入市級非遺項目
傍晚時分,位于興城的陳華記老牌涼茶鋪門庭若市,掏出幾塊錢,來上一杯涼茶,皺眉喝完,回味甘濃;店鋪后方,砂鍋內煎煮的涼茶逐漸沸騰,散發出濃厚的中草藥味……
興寧地處嶺南。嶺南人飲用涼茶歷史悠久、代代流傳、相習成俗。按照中醫理論,因嶺南氣候和水土的關系,地濕水溫,水質偏燥熱,當地人身體易“聚火”。熱氣上火時,就需要一杯除濕去熱的涼茶。
“雖然叫涼茶,但實際上是中草藥。” 63歲的傳承人陳國文捻起一味藥材,放入砂鍋中,慢悠悠地說,涼茶是民間常用復方或單味土產草藥煎熬而成的飲料,將藥性寒涼和能消解內熱的中草藥煎水作飲料喝,以消除夏季人體內的暑氣,或冬日干燥引起的喉嚨疼痛等疾患。
因其功效,涼茶成為興寧人心目中能“包治百病”的良方。其中,陳華記憑借歷史悠久、口碑奇佳,在眾多涼茶品牌中獨樹一幟,流傳至今。
興寧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自1820年由興寧市徑南鎮陂蓬村陳氏第十八世祖陳聲清首創至今,陳華記涼茶已有近200年歷史。
在陳華記老牌涼茶鋪的“工作室”內,陳國文正在煎煮涼茶。
據《興寧縣志》記載和鄉人相傳,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和咸豐元年(1851年)間,興寧兩次發生瘟疫,家住陂蓬村的鄉村郎中陳聲清父子,根據自己的醫學知識和經驗,上山采集中草藥,自制涼茶,送給群眾飲用,救活了不少患者。
約1900年,陳聲清的孫子陳炳來到梅州凌風東路和陳家祠堂門前開涼茶鋪和擺賣中草藥。抗日戰爭時期,陳炳來的兒子陳華麟接過父親的涼茶鋪,幾年后,正式命名為陳華記涼茶。新中國成立后,陳華麟將涼茶鋪由梅州遷到興城老西門河唇街、朱子街,不但掛牌開涼茶鋪、擺賣中草藥,而且習醫行醫。
陳國文告訴記者,1959年至今,他的父親陳華麟先后在興城大壩里竹蓬戲院門前、新西門一壺春茶店對面、中山西路公安局對面、老西門14號(萬盛街對面)、農民街和興南大道等地經營涼茶鋪。同時,還由其他商販傳播到廣東各地以及港澳臺地區和東南亞國家。
從20世紀60年代起,陳國文便跟著陳華麟一起做涼茶。“那會兒經常跟著父親一起上山找草藥,洗干凈了就剁好、分類,配涼茶之后,便用泥煲配好水煎煮。”陳國文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獨立經營涼茶鋪,他的腦海中始終堅持一個信念:“陳華記涼茶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自己必須將這門手藝傳承下去。”
陳國文保留著傳統的秤藥工具-厘鼎。陳澤銘攝
2019年,陳華記涼茶制作技藝被列入梅州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單。
“興城幾乎無人不知陳華記涼茶。”在60多歲的興城人李思明的記憶中,上個世紀,興寧醫療相對不發達,老百姓身體出現小毛病時,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是“到陳華記那邊去”。
一口甘苦,更是成為本地人乃至定居外地的興寧人忘不了的味蕾記憶。
今年初,定居廣州的鐘伯特意捎信囑托李思明,讓其買幾包陳華記袋泡茶寄過去。“他說很懷念陳華記涼茶的味道。”李思明說。
精益求精
保留中草藥原汁原味
“以花、葉、莖類為主的涼茶宜浸泡20—30分鐘,以根、種子、果實為主的涼茶則應浸泡1小時……”在陳華記老牌涼茶鋪的工作室內,陳國文正手把手教妻子曾彩紅煎煮涼茶。
“十分講究”是曾彩紅對丈夫制作陳華記涼茶的切身感受。“每一味藥材、每一道工序都要經過他親自把關檢查,幾十年如一日。”嫁給陳國文后,原本對涼茶一竅不通的她,在耳濡目染下也逐漸掌握技巧。識藥、浸泡、煎藥……一邊學習一邊動手嘗試,曾彩紅儼然一副老師傅的模樣。
事實上,傳統涼茶制作技藝簡單易學,但要制出高質量涼茶卻需要真正掌握制作技巧。這需要經過嚴格的磨煉,也需要時間的沉淀。
制藥房內,陳國文將草藥切成小塊。
從孩童時期開始,陳國文大部分時間都在與草藥打交道。跟著父親上山采藥、搗藥、學習祖傳藥書……回憶起繼承這門手藝的過程,陳國文陷入沉思,“跟著父親學做涼茶時很辛苦,搗藥搗得不好時,還會受到責罰。”
在自己獨立經營涼茶鋪后,陳國文仍不忘學習,時常翻看藥書,汲取知識。
陳國文向記者展示了保存的古舊藥書和民間秘方:陳炳來手抄的古老醫藥民間秘方、陳華記手抄民間秘方、民國八年出版的《本草藥性》《醫宗金鑒》等古舊書籍30多本。
“這些書籍記載了涼茶制作方法,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經驗秘訣。”翻開一本本泛黃、古樸的藥書,陳國文的眼中充滿敬意。
在制藥房中,他仍保留并使用著麻石研缽、藥鍘刀、厘藥秤等傳統制藥工具,以求涼茶制作更精更佳。
據了解,涼茶主要制作流程分為“切、泡、熬”三個步驟,看似簡單,但熬制的過程非常有講究,對藥材的用法與用量有嚴格要求。
制藥房內,陳國文在秤藥。
據陳國文介紹,以火候把握為例,煎藥的火候有“文火”和“武火”之分。涼茶的煎煮一般采用“先武后文”,即先用武火煮沸,然后用文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出或過快煮干。聽起來很容易,真正實踐時卻需要長年累月的經驗積累。
正因為制作技藝精益求精,并且能根據當地的水土、生活習性等辯癥給藥,陳華記涼茶得以在興寧流傳多年,久負盛名。
據興寧市文化館、興寧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編著的《興寧非遺》記載,陳華記涼茶采用地道的中草藥,按祖傳“先根后葉、先苦后香、先難后易”的制作原則,首先選擇上好的中草藥、洗曬干凈,然后用科學方法制作成各種方劑,既保持了植物的原汁原味,又具爐火沖煲制茶質,氣味芳香、入口甘苦,飲用方便。
陳華記涼茶是根據興寧氣候、水土特性、飲食習慣等,以中草藥為基礎煲制的涼茶,因此對草藥的要求比較高。如今,陳國文還堅持收購徑南鎮和平遠、豐順等地的高質量草藥。
“以前是自己上山找草藥,現在是收購山里藥農的藥材,質量是自己把關認證檢查的,純天然生長的。我們追求返璞歸真。”陳國文說,陳華記涼茶是祖傳秘方,用心制作的本分永不變。
創新傳承
注冊陳華記商標并登記版權
“靠山吃山是我們客家人的傳統。”陳國文說,興寧屬于山區,森林資源豐富,中藥材資源種類和蘊藏量豐富;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將中原古風及中原民間醫藥和保健的精華帶到了南方地區,千百年來一直保留養生的習慣,“這使得方便實用的陳華記涼茶在興寧人心中占據了一定的位置。”
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的涼茶鋪子,在新型零售涼茶和各式各樣茶飲料的圍攻下,生存空間越來越小。
如何將老手藝品牌發揚光大,使其迸發新活力,并得以傳承?這個問題一直縈繞在陳國文的腦海中。
實踐早在20世紀90年代便開始。單一涼茶鋪輻射的范圍有限,在接手陳華記涼茶鋪之后,為了打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陳國文逐漸研制出可供保存的袋泡茶等方便攜帶和飲用的茶品。
憑借歷史悠久、技藝獨特、口碑奇佳,陳華記涼茶深受興寧人喜愛。
在他看來,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袋泡涼茶方便、快捷,正好滿足現代人養生的需求,“只需在閑暇時將2至3包袋泡涼茶放溶在保溫瓶即可沖泡,功效與煎煮方劑相差無幾。”
那段時間,陳國文每天騎著摩托車趕往各個鄉鎮,挨家挨戶售賣袋泡茶。產品更是廣受歡迎,有時候一天可以賣出上千包。
陳華記涼茶從最開始的2分錢一杯,到現在漲到6塊錢一杯。社會和人們的生活習慣都在快速變化,陳華記涼茶的配方也與時俱進,不斷改善。
按照對癥下藥的原則,如今,陳華記涼茶的種類十分齊全。其品種按療效分有:清熱類的八順康涼茶、平肝清熱茶、耕田公涼茶、濕暑清熱茶、益肝明目茶、清涼咽喉茶、本草葫蘆茶等;除風類的四感茶、四時感冒茶;除濕類的益肝除濕茶、通便茶、廿四味茶;潤肺止咳類的止咳茶;降火類的牙痛茶、清心降火茶。
陳國文告訴記者,傳承陳華記涼茶有兩個訣竅:一方面注重涼茶品質;另一方面注重品牌的保護。
從2003年開始,注冊了陳華記涼茶商標;2011年,申請陳華記平肝清熱茶包裝袋外觀設計專利;創作設計的陳華記涼茶形象標識、陳華記涼茶設計招牌LOGO取得作品著作權登記證書……
“品牌保護,正是陳華記發展基業長青的基石。”陳國文認為,憑借濃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技藝傳承,陳華記得以久經風雨、屹立不倒。如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深入挖掘品牌價值,方能闖出一片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陳華記涼茶配制技藝以家族傳承的形式傳遞下去。陳國文的兒子也在逐漸接過他的衣缽。在日常生活中,他會指導兒子識別藥材、煎煮涼茶。幾年前,他還將兒子送到興寧衛校,學習專業的醫學知識。
興寧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表示,陳華記涼茶久負盛名,是方便實用的茶飲用品,對研究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研究價值和現實意義,是中華民間醫藥的瑰寶,研究保護好它,對傳承發展好中華醫藥文化具有一定意義。
■相關
老手藝試水短視頻平臺讓品牌更具流量
前段時間,五華縣水寨鎮一名年輕人特意驅車上高速,來到陳華記老牌涼茶店,不只自己喝了一杯涼茶,還帶上了好幾杯給家人。
“我是慕名而來的,喝完覺得不虛此行。”聽完年輕人的講述,陳國文趕忙跟他握了握手,表示感激。
這樣的場景并不少見。逢年過節,總會有不少返鄉的興寧人甚至外鄉人來到陳華記,特意點上幾杯涼茶,或在店鋪門前的樹陰下聊聊天,或與陳國文攀談一下近期家鄉的變化。
“顧客的認可更是自己堅持這門手藝的動力。”陳國文說。
然而,和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樣,陳華記涼茶也面臨著品牌效益越來越弱的困境。
在陳國文的妻子曾彩紅看來,老手藝要有新發展,必須緊跟時代發展腳步,利用好互聯網平臺,讓更多人看到它的風采。前不久,陳國文夫妻倆在短視頻平臺注冊了一個賬號,逐步接觸新事物,期許借助平臺的力量擴大品牌效益。
“現代人都玩智能手機,很多都會關注短視頻平臺,我們也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今年5月,曾彩紅在賬號上發布了一個視頻,展現陳華記老牌涼茶鋪的現狀。不僅如此,她還特意添加了門店定位。她還在了解短視頻平臺直播的操作,想在售賣涼茶的過程中,也用到這門技術。盡管賬號處于初期,視頻數量、粉絲量等都不多,但他們仍滿懷信心。
如今,陳華記涼茶鋪堅持7時30分開始做涼茶,一直經營到晚上11時多。“良藥苦口,需要傳承的不僅僅是老牌涼茶配方,更包含興寧人在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沉淀的情懷和智慧。”興寧市文化館相關負責人說。
■鏈接
陳華記涼茶是以中草藥為原料,按中醫藥理、藥性,科學制作而成的飲用品。
按療效分:清熱類的八順康涼茶、平肝清熱茶、耕田公涼茶、濕暑清熱茶、益肝明目茶、清涼咽喉茶、本草葫蘆茶等;除風類的四感茶、四時感冒茶;除濕類的益肝除濕茶、通便茶、廿四味茶;潤肺止咳類的止咳茶;降火類的牙痛茶、清心降火茶。
按劑型分:煎煮方劑類;顆粒沖泡類;藥粉沖泡類;水劑即飲類。
原標題:
百年涼茶添“新味” 一口甘苦潤心田
興寧不斷挖掘品牌內涵,推動陳華記涼茶制作技藝傳承發展
【來源】南方日報·梅州觀察
【南方日報記者】陳澤銘
【通訊員】鐘思婷 劉海陽 練思紅
【作者】 陳澤銘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