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一根根插在沙地里的“木棍兒”,能夠長成固沙防沙的沙柳林,背后除了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外,更少不了的是持之以恒的堅持。
今年10月,迎來了第33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日”,在不少網友看來,減輕自然災害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植樹造林。在互聯網公益的幫助下,網友們開始嘗試通過手機種下了一棵棵的“愛心之樹”,并已匯聚成“林”。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杭錦旗區域,從2017年開始,螞蟻森林項目就在這里種下了第一批的沙柳,而在隨后的6年中,隨著沙柳種植項目的不斷擴大,往日的荒漠,如今也迎來了一絲的綠意。據悉,螞蟻森林項目在內蒙古自治區的種植總量已經超過2億棵。
在南方+記者日前的探訪中,就從2018年、2020年、2022年三個不同年份種植的沙柳地塊中直觀地感受到了時間的力量:在238號林,通過資料圖片和眼前景象的對比,2018年時嶄新的樹牌,現在已經斑駁;但當年一根根插在沙地里的“木棍兒”,已經長成一簇簇沙柳。
一線種樹治沙人敖特根花
據一線種樹治沙人向南方+記者表示,2017年種下的“沙柳48號林”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批“螞蟻森林”,目前已經可以很好地實現固沙防沙的生態使命;2022年春天剛剛種下的沙柳林遠看就像一根根插在沙地里的“木棍兒”,其實樹根已經在沙土深處生長。在獨立專業機構審計成活率,驗收通過后,它們也會獲得自己專屬的林號。
“在沙漠中怎么種樹?種的樹能不能活?”對于不少曾經在手機上參與“螞蟻森林”項目的網友而言,最關心的無疑是這兩個問題。作為螞蟻森林在鄂爾多斯地區沙柳種植項目的在地執行方,億利公益基金會就為螞蟻森林提供了很多經驗和技術上的支持。“微創植樹技術”就是其中之一。
南方+記者在沙柳種植的現場看到,兩名種樹人一人手持鐵質水管,借助水流的沖力,反復在沙地上打孔,達到一定深度后,一名工人立即把兩根長約1.1米的沙柳苗埋入沙中,與此同時,水管繼續向孔周邊沖水,直到沙子將孔洞封嚴。通過這種神奇的種樹技術,一株沙柳不到10秒鐘就種好了。
“傳統植樹必須要經過挖坑、植苗、填土、澆水等步驟,種一棵樹需要十幾分鐘,而現在采用微創植樹技術,十秒可以種活一棵樹,可節水50%,這項技術的開展,為大規模高效推進沙漠綠化立下了汗馬功勞。”據億利庫布其治沙副總工程師常朝輝透露,“一線治沙種樹人和億利的治沙專家一起研發了300多項技術。這種水沖植樹法就是其中代表,通過這種方法種樹成活率從50%直接提高到90%,保存率提高到80%。”常朝輝表示,沙柳是防沙治沙的先鋒樹種,具有極強的分蘗性能,具有“平茬復壯”的生物習性。平茬下來的沙柳經過晾干、切片后加工成了可燃燒的生物質顆粒,除了用來燃燒和供暖,甚至還能供給生物質電廠發電。實現沙柳枝循環利用的同時,也增加了農牧民的收入。
據統計,螞蟻森林的生態公益項目累計創造了329萬人次的種植、養護、巡護等綠色就業崗位,6年來全國各地參與螞蟻森林生態項目實施的勞動者們累計勞動增收4.9億元。
【記者】葉丹
【攝影】張迪
【剪輯】周鑫宇
視頻加載中...<script src="https://s0.pstatp.com/tt_player/tt.player.js?v=20160723"></script>
【作者】 葉丹;張迪;周鑫宇
南方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