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經濟學家預測中國GDP永遠無法超越美國嗎?真的會這樣嗎?

導讀原標題:美國經濟學家預測中國GDP永遠無法超越美國嗎?真的會這樣嗎?近期,如同往日很多唱衰中國經濟的機構和學者一樣,美國彭博新聞社經...

原標題:美國經濟學家預測中國GDP永遠無法超越美國嗎?真的會這樣嗎?

近期,如同往日很多唱衰中國經濟的機構和學者一樣,美國彭博新聞社經濟學家預測,隨著中國經濟復蘇失去動力、增長疲軟,中國很可能永遠不會超越美國而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彭博新聞社的經濟學家所作的預測經濟數據是,到了2030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3.5%,到了2050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將進一步跌至近1%,低于此前他們所預測的4.3%和1.6%的增長率。同一經濟學家預計,美國經濟增長率在2050年保持在1.5%。

彭博新聞社經濟學家的預測一方面對美國經濟過于樂觀,忽視美國近年經濟的增長是建立在數萬億美元增發、天量資金經濟刺激的基礎,而規模如此龐大經濟刺激措施已經產生通脹飆升、銀行業風險上升、財政赤字和債務急增等一系列副作用,未來將是難以持續的。同時,美國超額儲蓄帶來的巨大經濟推動力現在已經消耗殆盡。此外,美國近期公布的關鍵經濟數據存在眾多相互矛盾之處且在發布后頻繁下調,其真實性引發美國網友們的熱議。

在另一方面,彭博新聞社經濟學家忽視中國在未來眾多關鍵產業的競爭優勢。在現有成熟的產業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已經大幅縮小。中國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等關鍵產業擁有絕對的優勢,而這些產業未來將會成為全球經濟的關鍵組成部分。在未來關鍵新興技術方面,中國在多數領域處于領先。 與美國相比,未來中國可望在整體產業競爭中領先。

美國近年經濟的增長是建立在數萬億美元增發、天量資金經濟刺激的基礎,未來不具可持續性。

根據美聯儲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3年,短短幾年間,美國印了有史以來80%的鈔票。這就是美國政客近期所吹噓的美國經濟“強勁增長”的背后動力。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為了刺激經濟,美國政府不顧輿論對通脹的擔憂,出臺了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法案,大量增發美元。僅從2020年3月到2021年3月的一年的時間里,美聯儲發放了近5萬億美元。2021年1月20日,拜登上任后,美國又宣布了一項總計為2萬億美元的基建刺激計劃和一項共計1.8萬億美元的家庭補貼政策。

據統計,疫情期間美國政府向普通民眾發的錢,總計約5萬億美元,人均超過1.5萬美元。2020年至2023年期間,美國政府增加發行了將近8萬億美元。

美國大量印鈔使得美國近年通脹急劇上升,為了對抗通脹,由于美聯儲持續加息,自2022年3月以來,美聯儲至今累計加息11次,幅度高達525個基點。導致美國政府國債利息支出成本大幅增加,從而導致美國財政赤字劇增,進一步加劇了美國的財政失衡。

2023年財年前9個月,美國政府的財政赤字約為1.4萬億美元,而去年同期,美國的財政赤字僅為5100億美元左右,今年財年前三季度,美國的財政赤字同比增長了170%以上。由于美國財政赤字惡化,迫使美國財政部需要在年內大幅增加借款。引發美國債務急增,自從六月份暫停債務上限以來,美國國債已經增加了1.34萬億美元,即將接近33萬億美元。

利率的快速急劇上升使得美國銀行業持有的債券出現巨大的虧損。此外,在央行激進的加息政策下,導致存款利率和貨幣市場基金利率差距不斷走闊,銀行業存款仍在繼續外逃,銀行業特別是中小銀行的經營壓力與流動性風險將增加。這使得金融市場擔憂3月的銀行業危機將可能會再度卷土重來。

2024年,為了償還規模龐大的7.6萬億美元到期債務,美國政府只能大量借新債還舊債,美國多次加息后,利率成本不斷上升,將會導致新債利息成本大增。將進一步加劇美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風險,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美國近年經濟的增長是建立在數萬億美元增發、天量資金經濟刺激的基礎的。一方面,充分說明了美國經濟增長方式不是健康的、極度依賴債務驅動。另一方面,規模如此龐大經濟刺激措施已經產生通脹飆升、銀行業風險上升、財政赤字和美國債務急增等一系列副作用,未來可持續性較差。

而與此同時,中國近年的經濟增長和經濟刺激措施更為穩健,并沒有像美國一樣,采取飲鴆止渴、極端激進的刺激措施。換句話說,如果中國也采取與美國同等強度的經濟刺激措施,中國的經濟增速也會明顯提升。

美國超額儲蓄帶來的巨大經濟推動力現在已經消耗殆盡。

,根據摩根大通等機構的研究顯示,美國超額儲蓄帶來的巨大經濟推動力現在已經消耗殆盡(疫情期間美國政府的“撒錢”政策,為美國民眾創造了超過2萬億美元的超額儲蓄),截至今年6月份,美國消費者的累積超額儲蓄已經由2.1萬億美元的高峰水平下降至負910億美元。這將為進一步加劇即將恢復的學生貸款債務償還狀況,并將使得局勢雪上加霜。

美國經濟增長最大驅動動力是消費者支出,消費支出對美國GDP的貢獻權重將近70%。而當美國居民超額儲蓄用盡,未來誰來支撐美國消費及美國GDP?

美國近期公布的關鍵經濟數據存在眾多相互矛盾之處且在發布后頻繁下調,其真實性引發美國網友們的熱議。

美國近期公布的關鍵經濟數據存在眾多相互矛盾之處。2023年上半年,根據美國政府公布的數據,美國GDP增長2.3%,就業人數大幅增加,消費支出增長。但與此同時,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今年卻經歷了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所得稅收入下降。這是歷史上第二大同比下降幅度,僅次于全球金融危機。而且,美國聯邦政府稅收收入也再次下降,目前處于衰退水平,同比接近-10%。

2023年上半年,美國GDP增長2.3%,但美國用電量卻同比下降了3%。在正常的情況下,GDP與用電量的正相關的關系。除了美國以外,其它主要的經濟體的GDPP與用電量均是正相關的關系。

在美國今年以來公布的經濟數據,卻同時出現GDP、就業人數和消費支出增長,而稅收收入和用電量下降的情況。各種數據之間相互矛盾,引發外界質疑。

美國今年頻頻在數據發布日后下修關鍵經濟數據。今年以來,美國在發布重磅經濟數據時,在市場高度關注的發布日往往公布“強勁”的數據,讓經濟看起來更加強勁,等市場關注度下降后,一兩個月后又悄悄地將數據下調。今年以來,美國的非農就業數、GDP增長數據、職位空缺等關鍵經濟數據頻頻下修。

在非農就業數據方面,今年以來,美國基本上每次都在數據發布日后大幅下調非農就業數據,這種情況在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在GDP數據方面,8月30日,美國將美國二季度GDP環比折合年率從初值的2.4%大幅下修至2.1%,接近預期區間底部(2%),市場原本預計修正值不會做出調整。

經過下修后的美國經濟數據,與之前靚麗的數據相比,則顯得相對平淡失色了。不少的經濟數據,就不再是超出市場預期。但此時,市場的注意力早已下降,美國主流媒體也在對此淡化報道。

雖然,美國政府在過往也會時不時在數據發布后調整經濟數據,進行相關修正。但與過往相比,今年存在兩方面的顯著不同。一方面,今年關鍵經濟調整的次數比過往要頻繁得多,例如,美國今年每個月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在過后基本上均出現調整。在另一方面,在今年調整的關鍵經濟數據當中,絕大多數均是單邊向下修正,與過往相比,差異甚大。

美國關鍵經濟數據存在眾多相互矛盾之處、美國政府頻繁下調關鍵經濟數據的反常舉動在美國Zerohedge等著名財經博客網站引發了美國網友熱議。眾多美國網友開始質疑政府的動機和經濟數據的真實性。

在現有成熟的產業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已經大幅縮小。在未來關鍵新興技術方面,中國在多數領域處于領先。

在現有成熟的產業方面,中國與美國的差距已經大幅縮小。《日本經濟新聞》在對2022年63個關鍵產品和服務的全球市場占有率進行調查時發現,在前沿材料、電動汽車和液晶面板等18個行業,中國企業所占份額均上升。在這18個行業當中,中國企業所占的份額超過三成的行業就有13個。

《日本經濟新聞》的調查還顯示,美國公司在22個品類的市場中領先,是所有國家中最多的,中國在16個市場領先,僅次于美國。同時,中國企業近期成功突破5G手機芯片等信息產業領域關鍵技術,打破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未來在信息產業的競爭力也將會大幅提升,與美國企業的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

中國企業在電動汽車產業鏈的領先優勢明顯,在產業鏈當中處于主導地位。新能源汽車逐步取代燃油車已成趨勢,多個國家制定了禁止生產新的燃油車的計劃。近期歐盟的三大機構——歐盟委員會、歐盟議會和成員國達成協議,將從2035年起禁止生產新的燃油車。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的持續上升,中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企業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也將會進一步上升。

中國在包括光伏、風電、鋰電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和新能源汽車領域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在這些領域,中國“一家獨大”的趨勢持續得到鞏固。在關系到國運的新能源競爭中,與日本、韓國和歐美等國家相比,中國目前已經全面勝出。

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背景下,未來與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相關的產業規模將達數萬億美元/年,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產業之一。

目前,加上能源行業(15家)在內,在2023年《財富》世界500強排行榜當中,與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相關行業(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石油煉化、采礦和原油生產、能源)相關的企業數量多達100家以上。

也就是說,隨著包括光伏、動力電池、儲能電池和新能源汽車等與新能源、碳中和相關的行業高速發展,未來全球企業競爭格局將會發生重大的變化,而中國將成為最大的贏家。而美國在光伏、風電、鋰電等在內的新能源領域缺乏競爭力,缺乏有競爭力的規模企業,遠遠落后于中國。

在未來新興技術領域,中國急起直追,多項關鍵技術領先。位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認為,在大多數關鍵和新興技術領域的高影響力研究方面,中國對美國有著"驚人的領先"。

ASPI表示,在涉及到44項關鍵和新興技術中的37項研究時,中國大多領先于美國,包括能源、國防和關鍵的量子技術領域。ASPI還列出了中國領先于美國的一些領域:國防、太空、機器人、能源、環境、生物技術、先進材料和關鍵的量子技術領域。

鑒于中國具有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全產業鏈生產能力、中國現有成熟產業并不比美國遜色多少、中國在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等關鍵產業和未來新興技術領域的領先。與美國相比,未來中國可望在整體產業競爭中領先。

事實上,即使是在近年,中國經濟增長率一直遠高于美國,即便在世界主要經濟體中,中國經濟增長率也位居前列。根據統計數據顯示,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GDP增長19.2%,美國GDP則增長7.6%。也就是說,從2019年第二季度到2023年第二季度這三年間,中國GDP增速是美國的2.5倍。

根據其他眾多主流經濟機構的研究分析,中國可望在2030年左右,實現經濟總量超過美國。同時,在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方面,我國也將會遠超美國。根據國際基金組織(IMF)的預測,2023~2028年,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最大的國家將會是中國,占比為22.6%,而美國僅名列第三, 占比為11.3%。

綜上所述,彭博新聞社的經濟學家預測中國GDP永遠無法超越美國的言論一方面是缺乏依據、經不起推敲。在另一方面,也忽視了美國經濟增長背后的眾多不可持續因素和數據的可靠性。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