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美軍里根號航母戰斗群進入南海之際,解放軍山東艦航母編隊也聞令而動,于近日沿著臺灣海峽以西向南航行,再度穿越臺灣海峽,這也是山東艦航母繼5月底北上穿越臺灣海峽之后,第二次穿越臺灣海峽,這也意味著中美航母可能會在南海遭遇,進行一場激烈的較量。
就在山東艦航母編隊穿越臺灣海峽時,美軍里根號航母疑似被解放軍五艘驅逐艦圍堵,后者突然調轉航向,向印度洋方向駛去。日前,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二大隊因完成一次重大任務而受到中宣部“時代楷模”的褒獎。據悉,遠海任務,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二大隊副大隊長張成梁與戰友駕駛轟-6K戰機剛抵達預定空域,就發現外軍船只在我海域內非法行動。機組當即申請高度進行驅離,而每降1米,戰機風險都成倍增加。張成梁努力保持戰機平穩,其他成員操作設備進行取證,最終成功驅離外方船只。
網傳消息稱,當時美軍里根號航母戰斗群到南海耀武揚威,轟-6K飛行大隊以精湛的技能超低空突進航母艦隊附近,其攜帶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可以擊沉航母。但是,美軍雷達網根本沒有發現,且被突然閃現到眼前的轟-6K嚇得突然調轉90度航向,因為這意味著美軍航母的腦袋已經被槍頂到了他腦袋,且所有防御手段都已經失去意義。和平時期,這或許只是對美軍的心理構成很大的心理震懾,但若是戰時,對于美軍航母戰斗群來說則是滅頂之災。
從純軍事角度來說,轟-6K已經具備全天候夜間低空,超低空飛行能力,這使其可以最大限度提升其突防能力,縮短對手的反應時間。但海面氣流變化無常,還會生成各種大小不等的漩渦,使得亂流加劇,這對于飛行員的駕駛技術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考驗。而對海作戰時,轟-6K攜帶的鷹擊-21高超音速導彈具有強大的殺傷力。這種導彈是一種在體積,重量上更為袖珍的“東風”21D,導彈最大飛行速度不低于10馬赫,最大射程不低于1200千米,完全可以打擊高價值,自身防御能力較強的水面目標,完全能夠實現以最少導彈發射數量達到重創或摧毀目標的目的。顯然,轟-6K已經成為對海打擊作戰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的確可以對航母編隊實施突防打擊。
不過,空軍航空兵某團飛行二大隊因完成一次重大任務而受到中宣部“時代楷模”的褒獎,可能與繞飛臺島戰備警巡有關,與此次美軍航母突然轉向并沒有太多關系。這次里根號航母是在6月14日進入南海的,解放軍艦艇一直在美軍編隊附近保持觀察,轟-6K沒有冒險進行低空突防的必要。即便是轟-6K驅逐了美軍航母,也不可能在短短數天就獲得重大表彰,因為這種重大表彰,是需要很長的申報與審批時間的。對于美軍航母在南海突然轉向原因的猜測,反映出的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能力正在迅猛增強。
毫無疑問,在中國的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中,空基和陸基反艦導彈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近海作戰中,中國陸基機動中近程反艦導彈,如鷹擊-62,鷹擊-82,鷹擊-83反艦導彈,射程基本在150-300公里左右。而空射型鷹擊-12、鷹擊-18,鷹擊-21反艦導彈射程正好從500公里到1200公里,幾乎正好覆蓋第一島鏈,因此也是美軍航母最可怕的風暴中心。在這個范圍內,這些作戰平臺進可攻,退可守,在相互支援之嫌,完全有能力將來犯之敵聚殲于海上,更何況中國還有東風-21和東風-26兩款撒手锏。
不過,真正能讓美軍航母突然改變航向的可能還要屬中國的潛艇部隊。盡管陸基和空基反艦作戰平臺,在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作戰中扮演最核心,最重要的角色,但作為擁有最佳隱蔽性的潛艇部隊,仍是這一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環。2006年小鷹號航母曾在臺灣島東部海域活動,當時中國一艘039型宋級常規潛艇突破防御圈,雙方距離僅有10海里,但美軍卻毫不知情,直到中國潛艇突然浮出了水面,美軍官兵才驚出一身冷汗,因為這個距離,早就足以置他們于死地了。
有分析認為,此次里根號剛進入南海,山東艦聞令而動,美軍里根號航母突然調轉航向,很可能與中國航母編隊中潛艇的相關行動有關。當然,這些都只是基于一些消息而作出的推斷,但卻反映出解放軍的維權手段越來越多,能力也越來越強。一言以蔽之,能戰方能止戰,能戰方能言和,嚴陣以待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有信心,有決心,有能力且隨時準備痛擊一切來犯之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