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后浪》這部劇大火
一幫對中醫懷揣疑問的年輕人
跟隨中醫名家任心正加入師承班學習中醫道統
在老師們的言傳身教下
曾經混不吝的學生們
終于在中醫學里找到人生的方向的故事
但追完整部劇后
大家可能都會有這樣的疑問
岐黃之術,國之精粹
真的可以在單單濃縮在一個師承班里嗎?
在現實生活中
我們又從哪里找到這樣的中醫師承班呢?
如今,中醫學,甚至是中醫藥學的
發展、傳承可以在AI里找到答案了
老中醫的新困境
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
西醫治不好的才找中醫
簡稱死馬當活馬醫
更有人說中醫是以經驗為主
沒有西醫那樣科學可證
隨著科技的日益發展
在各類頂尖科技設備的輔助之下
西醫的臨床研究在診斷治療上優勢越發明顯
而中醫慢慢成為年輕人所說的玄學
大家了解過中醫典籍嗎?
看過《后浪》的朋友應該都會對任教授書房里
一摞摞醫學典籍有深刻印象
我簡單了解了一下
醫學典籍從經論、醫方、本草、針灸、
醫案、內科、脈學等上千部
淺算一下
初出茅廬的小醫生一年如果能背10部典籍
大概一百多年后他就能出師了……
中醫的理論與經驗
是中醫學習中同等重要的存在
所以除了中醫典籍的學習
中醫在望、聞、問、切的診斷和開方上
還需要醫生自己多年的案例經驗積累
怪不得大家都說中醫越老越“香”
一入中醫師門
年近半百終于成了大家敬仰的名師
中醫人才的培養難度大更導致名師稀缺
老中醫們一把年紀不僅要兼顧日常坐診
和教書育人找到自己的傳承人
由于醫療資源受到地域限制
像劇里任教授那樣的名師們還會進山義診
昨天一則新聞讓我感觸很深——
八十歲名醫,從醫56年
萬年病痛纏身還堅持出診至人生最后一天
AI讓中醫煥發新生
隨著生成式AI的爆火
我們看到在某一種原理上
AI與中醫都是通過信息采集、分析
最終得出結論
AI與中醫之間仿佛有著一種奇妙的緣分
最近已經有廠商
針對中醫典籍和名醫醫案數據
進行整理、歸納,通過AI的深度學習
形成專屬于中醫領域的行業大模型
深入中醫醫療場景之中
在深度學習與大數據的加持下
生成中醫學自己的知識圖譜
讓中醫學有理有據,有法可依
對于年輕醫生來說
中醫大模型就像是華佗再世
還學會了分身術一樣
通過裝滿醫學名書的AI大腦與AI四診儀
為年輕醫生們提供學術以及臨床上的幫助
分分鐘疊加老中醫BUFF!
對于患者來說
AI與中醫的結合
大大降低了看名醫的門檻
通過家門口診所的四診儀與中醫大模型
患者在得到AI問診結果的同時
患者資料上傳云端
外地名醫不用跋山涉水
便可及時收到患者信息進行開方治療
讓中醫與患者的距離更進一步
對于“未病先防”的大眾來說
AI中醫APP更是成為24小時專屬醫生
通過生成式AI
在手機上就能完成咨詢、診斷
隨時隨地獲取用藥指導
定制養生指南等貼身服務
在中醫藥領域
生成式AI也有著重要的作用
大家都了解過屠呦呦教授研究青蒿素的故事
在AI不斷發展的今天
中醫藥研究已經可以通過AI分析中藥成分
保證中藥的安全性
讓越來越多的中藥產品走向世界
AI的發展
讓老中醫有了新分身
小醫生有更大的能量
讓患者就診更便捷
讓中國傳統醫學在數字化時代
找到自己的AI桃花源
如果能讓中藥變成甜的
那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