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哪里,第幾頁(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哪里)

導讀您好,肖大哥就為大家解答關于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哪里,第幾頁,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哪里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

您好,肖大哥就為大家解答關于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哪里,第幾頁,女子無才便是德出自哪里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名言之緣起,按香港學者劉詠聰教授之研究,應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語。

2、主要皆認為是明人陳繼儒(眉公)之語:“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丑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

3、陳眉公云:‘女子無才便是德。

4、’可謂至言。

5、” 劉教授指出,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

6、嚴格的來說,并不是陳繼儒自己說的,而是被陳氏收錄在《安得長者言》一書中。

7、所以應是陳氏引錄“長者”輩所言。

8、 劉教授進一步指出,這句話雖在晚明才誕生,但早已根植。

9、傳統的才德觀正是它的土壤。

10、“德重于才”本來就是中國人的信念,不分男女。

11、此外,中國人對于男性總是主張要以“德”為本,寧舍“才”而有“德”,故謂“男子有德便是才”。

12、至于女性,中國人向來就不重視她們的才學,反而重視她們的“婦德”,而又深恐“才可妨德”,因此出現“女子無才便是德”這類話。

13、而這所謂“才”,廣義固然包括各方面的才能、智慧,但由于以往中國女性生活圈子較窄,沒有比詩詞歌賦更能顯示她們的“才”,故此“才”很多時候是狹義地指“文才”。

14、 所以,劉教授認為,與其單單用現代的眼光,將“女子無才便是德”一說看成是對女性智力的低估和扼殺,不如從文化意義和社會背景去研究。

15、只是,到了清代以來,由于女性識字能文者較從前為眾,就開始有對女性“才”、“德”問題的討論了。

16、此亦是近代中國女性爭取權利之前奏。

17、 參考資料:臺灣銘傳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駱芬美副教授《印象?女性?歷史》 三從四德 封建女子遵守的三種道德關系和四種德性。

18、 “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儀禮 喪服子夏傳》 “婦德、婦言、婦容、婦功”-----《周禮天官九嬪》 婦德謂貞順(品德) 婦言謂辭令(辭令) 婦容謂婉娩(儀態) 婦功謂絲炱(手藝)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于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

19、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20、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

21、 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制度。

22、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于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

23、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于先秦時代的孔子。

24、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

25、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

26、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27、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

28、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

29、三綱皆取于陰陽之道。

30、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于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于服從、卑賤的地位。

31、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圣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

32、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33、在他看來,人不同于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于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

34、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35、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本文就講到這里,希望大家會喜歡。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