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肖大哥就為大家解答關于古代對年齡的稱謂中幼年的一些故事,古代對年齡的稱呼排序相信很多小伙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古代年齡的代稱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2、《孟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
3、” 黃口:本意是雛鳥的嘴;指代嬰兒。
4、 垂髫(tiao):幼童,古時兒童不束發;頭發下垂。
5、髫:兒童垂下的頭發,因此稱兒童或童年為垂髫;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6、” 束發:古代男孩成童,將頭發束成一髻。
7、因此用束發代指成童,當指八歲以上的兒童。
8、 總角: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發為兩髻,形狀如角,故稱總角。
9、《詩經·氓》“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10、” 豆蔻年華:豆蔻,一種多年生植物。
11、豆蔻年華喻指十三四歲的姑娘。
12、 笄(ji)年:古代女于十五歲就把頭發梳攏來,挽一個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飾,叫笄禮。
13、加笄后就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稱“及笄”。
14、《禮·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15、 弱冠:《儀禮·曲禮》中將男子二十歲稱“弱”,到這個年齡就可舉行冠禮。
16、其時身體尚弱,故稱弱冠。
17、 結發:初成年。
18、《漢書·施仇傳》:“結發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
19、后稱元配為結發。
20、曹植詩《種葛篇》:“與君初婚時,結發恩義深”。
21、 而立:《論語·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
22、后來因此稱二十歲為“而立之年”。
23、 不惑:人到四十稱“不惑之年”。
24、意思是人到此時已掌握知識,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25、《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
26、 知命:本意指認識天命。
27、《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28、后因以知命為五十歲之代稱。
29、 花甲: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來紀年,天干地支順次組合為六十個紀序年號,故稱六十甲子,也稱花甲子或花甲。
30、每六十年一個循環,所以稱六十歲為“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的代稱。
31、唐杜甫《曲江二首》之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
32、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33、 耄耋(mao die):指八十、九十歲。
34、《禮·曲禮》上:“八十九十曰耄。
35、”六十以上曰耋。
36、后來用“耄耋”泛指年壽高。
37、 下壽 中壽 上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七十為中壽,九十為上壽。
38、 期頤:稱百歲之人。
39、百歲為人生年數之極,故曰期。
40、此時起居生活待人養護,故曰頤。
41、《禮·曲禮》上:“百年曰期頤”。
本文就講到這里,希望大家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