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R17發布會于北京時間2018年8月23日2033.6萬如期而至。說實話,從發布會情況來看,今年的OPPO R17有很多亮點,比如放棄近兩年的主流劉海平,采用水滴設計;搭載性能大幅提升的處理器驍龍845移動平臺;全新配色,充電更快等等。對比了一下這款機器和上一代OPPO R15的配置,我驚訝地發現,華為這一年做了這么多事情。
外觀:水滴屏是設計靈魂幻彩/霧燈漸變突破藝術限制。
毫無疑問,外觀是OPPO R17最大的變化之一。OPPO R17搭載了康寧第六代大猩猩玻璃,其緊湊的機身兼具高價值和強抗摔性。
OPPO R17(左)vs OPPO R15(右)。
OPPO R17配備6.4英寸19.5:9水滴屏,分辨率為23401080。因為水滴屏的使用,屏幕占比也有了新的突破,從R15的90%提升到了91.5%,視覺觀感有了顯著的進步。
水滴屏的來源。
在R15系列中,OPPO設計了超視野全面屏,將前置攝像頭、光線傳感器、距離傳感器在小面積集成,有效利用屏幕空間,增加整體屏比。為了進一步壓縮傳感器區域的面積,擴大屏幕顯示區域的面積,出現了“水滴”的設計理念。
與R15相比,由于“水滴”的設計,R17的傳感器面積減少了45.8%。同時得益于屏幕點膠工藝和屏幕封裝技術的優化,R17的四邊邊框寬度進一步縮小(R15上1.95mm,左右各1.78mm,5.05mm在底部;R17上側1.85毫米,左側1.63毫米,下側4毫米),整體屏比達到91.5%。
傳感器“隱身”之謎:全黑技術。
OPPO R17的傳感器區域升級為水滴設計后,原來的傳感器放在這么小的空間里應該放在哪里?其實為了實現水滴的ID設計,R17在內部堆棧上“隱藏”了很多秘密。
首先是光傳感器。為了不占用水滴區域的空間,R17創新性地將光傳感器隱藏在水滴右側的屏幕下方,通過埋在水滴區域的彎曲導光柱將光線傳遞給傳感器,從而實現對環境光的識別。
其次是距離傳感器,大家要記得Find X在正面沒有開口的情況下,實現了距離感知的“TP屏下紅外”方案。這次R17采用了同樣的距離感知方案,利用屏幕觸摸的機制來判斷說話時人耳是否觸摸到屏幕。人耳貼在屏幕上,屏幕就滅了,人耳離開屏幕,屏幕就亮了。同時在屏幕下方封裝了紅外傳感器,使得紅外信號幾乎可以不受像素的干擾通過屏幕來檢測人耳與屏幕的距離,完美解決了水滴區域空間太小無法滿足傳統距離傳感器堆疊的問題。
背面的三色漸變是高值的驅動力。
除了正面水滴屏,背面的變色設計也有很大的提升。相比OPPO R15的雙色漸變,OPPO R17做了三大改進:一是升級為三色漸變(霓虹紫);二是從垂直漸變升級為水平漸變(霓虹紫)和從上到下的四向漸變(流光藍和霧光漸變);三是增加了冷凝層,從均勻漸變升級為流動漸變(流光藍和霧燈漸變)。
除了全新的幻彩漸變,OPPO R17系列還開辟了漸變設計的新方向:霧漸變。與幻彩漸變的晶瑩光流效果相比,霧光漸變通過冷凝層中特殊的霧面蝕刻工藝,在玻璃表面形成磨砂質感,帶來類似光線透過霧的獨特朦朧印象,同時實現絲滑的手感,不易污染指紋。
打開閃光燈拍攝,OPPO R17的背面會有類似“流光”的漣漪,非常酷。
瓶子
背面的另一個細節變化是后置柔光貼合立式雙攝像頭,而不是像R15那樣的獨立圓形設計,讓背部感覺更具一體感。沒有了后置指紋模塊,R17背面的美感提升了不止一個檔次。
OPPO R15是我用了半年的機器。用了兩天OPPO R17入門,第一感覺就是前屏更靈活,觸摸起來更舒服。經過水滴測試,發現OPPO R17的疏油層技術確實有了明顯的提升。(OPPO R15疏油層使用半年就磨損了)。
寫到底。
對比之下,我們發現OPPO對于OPPO R17系列手機驚艷的外觀做了充分的準備。不可否認,OPPO R17有足夠的地位在國際手機市場立足。這樣一款定位精準的手機能否掀起潮流,還有待市場檢驗。我們期待未來國產手機越來越好。
原標題:OPPO R17知道C出道與上一代相比是對的。
編輯:李曉玲。
本文就為大家講解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