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畢業季將近,找工作是很多大學生的頭等大事。今日,“建不建議一畢業就進體制”的話題引發網友熱議。
該話題下小調查的數據顯示大多數人表示:建議。
有熱門評論表示,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啊。
也有很多網友表示,還是應該在體制外多點經歷,長些見識。
也有人認為,還是要結合自身條件,綜合考量。
實際上,自2009年起,國考報名人數已經連續14年超百萬人,2022年共有約212萬人通過資格審查,報錄比達到了68∶1,不少崗位都是千里挑一,甚至萬里挑一。
2022年1月初,清華大學發布的《2021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顯示,2021屆的清華畢業生有七成進入了體制內。他們的職業首選當然是公務員,其次是教師和國企員工。去民營企業的只有26.8%。北京大學畢業生就業去向也差不多。
作為國內領頭的兩所大學,其畢業生紛紛進體制,這引起了眾人的熱烈討論。有人戲稱,“歸來仍是編制”;有人認為,清北畢業生七成進體制,這會加劇體制內的內卷化;也有人爭論,清北畢業生不做科研,轉而投奔體制,這是對人才資源的浪費。
然而,歸根結底,這只是一次職業選擇。
那么,大學生就業為何向體制“內卷”?
“我原來以為,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是一種平庸的生活,是一種很可怕的生活。但我現在忽然發現,對很多年輕人來說,一眼望得到頭的生活,是一種特別有安全感的生活,是一種很奢侈的生活。”
這是“才女作家”蔣方舟在2018年《圓桌派》節目中說的一段話。如今,這段話反復被年輕人提起。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院長劉成斌教授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表示,大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到體制內就業,實際上是求穩心態,經不起折騰或者更傾向回避風險。受三年疫情影響,用人單位招聘計劃凍結、招聘需求萎縮,更有不少中小企業因經營困難而破產,很多大企業的待遇也不如以前,這反映到求職上就是,大家會害怕去“冒險”。
相對于如中小企業、自主創業等其他就業選擇,大學生寧愿通過“慢就業”的方式以達到最終進入“體制內”的目的,這進一步加劇了本就嚴峻的畢業生就業形勢。例如很多人考公務員,“一戰”不行就“二戰”。
“慢就業”是指部分畢業生不急于就業,一方面是家庭經濟條件好,沒有那么急迫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社會轉型磨合的過程復雜化,以前是社會整合個體,現在很多人反過來主動選擇,人的主體性、個體化的需求彰顯。總體來說,以后大學生短期內“不就業”變得更尋常。
另外,人才相對過剩導致就業格局發生變化,隨著高等教育擴招,中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型轉向大眾化,高校畢業生不像以前那么搶手了,也不會大多數集中在大城市,部分人畢業了會有緩沖期不會立馬就業,這些都是必然的趨勢。就算沒有疫情,這種現象遲早也會到來。
過分追捧穩定性和回到體制內的就業觀念,對于現代社會的市場化就業體系來說其實是“開倒車”。長期來看,市場化還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方向,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國家,不可能逆市場而動,不可能逆歷史而動。如果大家都去追求體制內的工作,都去追求穩定,市場的動力就消失了,那整個社會就沒有了動力,靠什么發展?
你怎么看?
本文綜合自第一財經、人民資訊、澎湃新聞、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