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打下來,市場拓出去,技術壁壘筑起來,“神助”不如”自助”。
作者 | 吳勇
編輯丨高巖
來源 | 野馬財經
作為科技創新與資本間的橋梁,科創板鳴鑼開市已有接近三年半的時間。數據顯示,自開市至今,科創板吸引了一眾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企業,標的數量擴容逾19倍,IPO募集資金超7300億元。如今的科創板,已經成為中國“硬科技”企業的上市首選地。
值得一提的是,眾多科創“明星”之中,2019年11月登陸科創板的華熙生物(688363.SH)尤為受到外界廣泛關注。上市前,華熙生物就已經是行業中的“隱形冠軍”——全球最大玻尿酸研產銷企業,2019年在全球市占率就接近40%,2021年更是達到44%。上市后,華熙生物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更是與日俱增,目前正向全產業鏈平臺型企業進發,并且已經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事實上,華熙生物專注的生物科技領域,本就是時代的發展趨勢,已被國家納入“十四五”規劃綱要中。今年以來,選擇調研科創板生物醫藥企業的機構數量也在逐漸提升。在此背景下,華熙生物已成為科創板的中堅力量。
不過,華熙生物并不甘只以“玻尿酸龍頭”的形象示人。三年來,公司不斷拓展玻尿酸應用場景的同時,還在持續“向外突破”。目前在全產業鏈平臺型模式的支持下,正全面發力合成生物,打造更多生物材料,嘗試構筑多條新增長曲線。
“2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時代浪潮滾滾向前,華熙生物會迎來怎樣的發展?
健康經濟崛起,華熙生物爆發
登陸科創板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華熙生物一直在試圖用技術創新改變行業。
資料顯示,讓華熙生物聲名鵲起的“玻尿酸”又叫透明質酸,原本就存在于皮膚內,是目前自然界中發現的保濕最好的物質之一。從無到有到風靡醫美圈乃至整個美業,國產玻尿酸行業經歷了30多年。
30年前,透明質酸的主要用途還是手術防粘連、眼科手術粘彈劑、骨科注射液等。除此之外,透明質酸的應用領域幾乎是一片空白,原因很簡單,雞冠提取成本太高了。
國內的透明質酸曾被稱為“白金”,單價高至千元/克,且依賴于進口,而成本的降低,主要得益于華熙生物在國內率先實現微生物發酵技術規模化生產。
2000年華熙生物成立之初,透明質酸的發酵產率僅為3g/L,至目前這一數字已提升至16-17g/L。新技術的引領下,透明質酸迅速實現了產業化、規模化。2012年,華熙生物又成功研發酶切技術,進一步實現規模化生產寡聚透明質酸,并能精準控制透明質酸的分子量,從而將其應用場景從傳統的眼科、骨科、皮膚科拓展到護膚品、計生、洗護等大眾消費領域。
恰逢健康經濟崛起,引領玻尿酸向C端消費領域的邁進,成為了華熙生物業績爆發的關鍵。
《招股書》顯示,華熙生物在上市前,就擁有醫藥級、化妝品級及食品級透明質酸原料超過200種產品規格,并已圍繞原料產品、醫療終端產品、功能性護膚品三大主業,打造了一條貫穿上下游的玻尿酸全產業鏈業務體系。
目前,功能性護膚品已成為驅動華熙生物業績增長的新引擎。2018-2021年,功能性護膚品貢獻的營收由2.9億元暴漲至33.19億元,增長十倍不止。該部分業務在總營收中的占比也由2018年的23.04%增至2022年上半年的72.46%。
華熙生物旗下的功能性護膚品已經發展出潤百顏、夸迪、米蓓爾和BM肌活四大品牌。其中,2021年潤百顏營收已破10億元大關;2022年夸迪緊隨其后進入10億俱樂部,兩個品牌還被世界品牌實驗室列入2022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躋身國貨美妝品牌第一梯隊。
同期,華熙生物的業績在功能性護膚品業務的帶動下,實現暴漲。2019-2021年,華熙生物營收由18.86億元增至49.48億元,年復合增長率61.99%;凈利潤由5.85億元增至7.7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15.18%;研發費用則由9388.62萬元增至2.8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74.03%;同期,公司毛利率分別為79.66%、81.41%、78.07%,基本穩定在80%上下。
作為對比,據《大眾證券報》,2019-2021年科創板公司平均營收和研發投入復合增長率均為29%;Wind數據顯示,2019-2021年科創板公司毛利率平均數分別為47%、48%、47%,其中生物醫藥行業毛利率平均數分別為68%、71%、71%。華熙生物在幾項指標中均處于科創板領先地位。
這并非透明質酸應用潛能的全部。2021年1月,華熙生物主導推動透明質酸獲批成為新食品原料,自此“功能性食品”便納入到公司大力發展的終端業務中。此外,華熙生物還在推動透明質酸進入寵物、造紙、計生、組織工程、癌癥靶向藥等新領域。
如在計生領域,華熙生物牽手杰士邦推出了用透明質酸替代傳統硅油的安全套;而華熙生物通過專利技術酶切法生產出的目前世界上最小分子量的透明質酸,則可作為癌癥藥物靶向治療的載體藥物,其既能更精準的靶向癌細胞,提高作用部位的濃度,又可以避免藥物的副作用,提高病人的耐受性。
由于國內消費者認知玻尿酸大多從醫美開始,導致剛上市時,華熙生物與另外兩家公司被稱為“玻尿酸三巨頭”,也掀起“玻尿酸概念股”的熱潮。毋庸置疑的是,華熙生物對于科普玻尿酸及推動玻尿酸產業發展功不可沒,但華熙生物的真面貌遠不止于此,正如公司董事長趙燕曾對媒體表示,“華熙生物本來就不是一家醫美公司,它是一家研發驅動和創新驅動的生物科技和生物材料公司。”
開放平臺,賦能產業,生物科技讓實業互聯共贏
在現代社會人們對高質量生命體驗關注度逐漸提升的背景下,華熙生物努力貫徹“讓每個生命都是鮮活”的企業使命,并長期在市場中保持競爭力。以透明質酸為成功樣本,公司似乎已經找到可復刻的路徑。
華熙生物的發展邏輯是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品、品牌。趙燕曾表示:“我們將透明質酸做到今天,在市場上做到這么大,應用領域這么廣,是堅持了20多年的成果,我們一直在持續不斷的進行對它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
而這正是華熙生物作為全產業鏈平臺型公司的優勢。公司對前端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投入和重視,不僅讓其具備了掌握關鍵核心技術的能力,也能幫助其更好地推動高質量研發成果轉化落地,構筑強大的競爭壁壘。
具體而言,華熙生物已經在微生物發酵及交聯兩大技術平臺基礎上,陸續組建了包括中試轉化、配方工藝、合成生物學、應用機理在內的六大自主研發平臺。
“科學是0到1,技術是1到10,再到100。”趙燕曾表示。從這個角度而言,微生物發酵、合成生物學、應用機理三大平臺是“科學”;而另外三大平臺則是“技術”。
這樣成熟的技術體系,可以支撐華熙生物在各個領域將不同生物活性物的應用潛力開發出來。
以膠原蛋白為例,其與透明質酸十分相似,可從動物組織中提取,或通過微生物發酵法大規模生產。華熙生物的透明質酸原料發酵、純化、精制、干燥技術全球領先,借助微生物發酵平臺,這些技術積累均可賦能膠原蛋白。
2022年上半年,華熙生物已經通過收購益而康生物正式進軍膠原蛋白產業,趙燕表示,將把膠原蛋白打造成繼透明質酸之后的第二大戰略性生物活性物。
除此之外,華熙生物近年來還推出了包括γ-氨基丁酸(GABA)、聚谷氨酸、依克多因、麥角硫因等在內的許多新生物活性物原料產品,其中不少已跑通商業鏈路,廣泛應用于護膚品、洗護產品、健康食品等多個領域中。
在此基礎上,華熙生物還在積極探索打通產學研,希望向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進行賦能,打造生物科技產業大生態,實現共贏。
為此,公司已經與清華大學、江南大學、山東大學、中科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哈佛大學等20余家國內外知名的科研院校建立深入戰略合作,并建成了全球最大的中試轉化平臺。而2021年1月上線的“華熙生物研究院”,則旨在構建共享研發平臺、企業中試平臺和應用平臺。
事實上,在為行業賦能方面,華熙生物已經取得了成果。以隱形眼鏡護理液為例,此前的護理液一般會含有石油化工提取的潤滑劑,而華熙生物則創新性地用透明質酸取代潤滑劑,并得到了知名美國企業首席科學家的認可。此后在向市場小規模投放的過程中,含有透明質酸的護理液也格外受歡迎,自此市場上便開始大規模出現含透明質酸的隱形眼鏡護理液。
在業內人士看來,華熙生物的愿景是像互聯網、云計算等行業的平臺型企業那樣,通過開放自己的核心產研能力,吸引更多合作者,從而在產業鏈維度提高行業整體的技術水平。而不同于互聯網的是,華熙生物有強大的產業轉化能力和市場轉化能力,是個非常“重”的企業。
背靠全產業鏈優勢,押注合成生物
不過,想要引領產業鏈的發展,華熙生物自身首先要抓準行業趨勢。而就目前來看,合成生物是被華熙生物提到戰略層面的關鍵技術。
趙燕認為,合成生物是我國重要的戰略發展方向,想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合成生物是綠色制造的底層支撐。
作為一門交叉融合的硬科技學科,降本增效和綠色環保是合成生物兩大魅力之源。
一方面,其可以通過細胞工廠,制造原本需要從動植物資源或石油化工產品中提取的產品,讓昂貴的原料走進大眾消費。
以原料產品紅景天苷為例,傳統獲得紅景天苷的提取成本高達3萬元/公斤,而通過合成生物學細胞工廠合成,則可將成本降至低于500元/公斤。
有了合成生物助力,無需偷走金絲燕的巢穴,就可生產燕窩酸;無需開采石油,就能制造生物可降解材料和生物燃料。
另一方面,合成生物學甚至能將工業廢氣、農場廢物等作為生產原料,實現變廢為寶,對于實現“雙碳目標”十分友好。
合成生物學的流程
在此背景下,合成生物學不僅被寫入我國《“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更是全球生物技術的發展焦點。知名的市場數據研究平臺、硅谷獨立智庫CB Insights則預計,至2025年,合成生物學市場將突破200億美元。
這項技術的應用上,華熙生物已經走在了市場前列。早在2018年,華熙生物就開始布局合成生物,目前,“合成生物技術國際創新產業基地”已落戶北京大興并投入使用,由公司自主建設的全球首座合成生物科學館也已正式落成開館。
值得注意的是,合成生物雖然市場前景廣闊,但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難點。
理想的世界里,萬物皆可“合成”;但在現實世界中,實驗室與工廠卻是天差地別,穩定環境中的微瑕,在規模化生產中就可能會被成倍放大,從而導致劇烈變化。
此外,合成生物產品數量眾多,并不是每個都值得投資,而多產品、多管線又需要耗費難以想象的財力和人力,因此務實與選擇賽道十分重要。基于對終端市場把控下的產品設計就成為了產業發展的主要門檻之一。
綜合來看,合成生物產業鏈內,具備底層技術優勢的上游公司、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游公司以及選品合理的下游公司更具競爭力。國內布局合成生物的眾多企業中,具備上中下游覆蓋能力的鳳毛麟角,而華熙生物作為國內唯一集合成生物研發、制造、產品應用于一體的全產業鏈公司,無論是前端菌種及合成技術、產業化能力還是市場轉化能力都較為突出,前景被普遍看好。
2022年,華熙生物在合成生物學研發平臺賦能下,在多聚寡核苷酸、NMN和人乳寡糖均已實現突破性進展,處于國際領先研發水平,已推進中試;高純度麥角硫因、維生素C葡萄糖苷、紅景天苷等物質也已完成工藝驗證。
或許,多年后回過頭來看,華熙生物對合成生物的布局,將是公司歷史上又一個里程碑。
你買過華熙生物的產品嗎?有著怎樣的使用體驗?評論區聊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