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麗君:以竹代塑、以竹代鋼、以竹代混凝土,助推國家雙碳戰略

導讀以竹代塑、以竹代鋼、以竹代混凝土……這些想法正在成為現實,并且日益頻繁地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12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2綠色發...

以竹代塑、以竹代鋼、以竹代混凝土……這些想法正在成為現實,并且日益頻繁地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12月20日,新京報零碳研究院2022綠色發展峰會在北京舉行,在“科技、金融助力‘雙碳’進程”分論壇上,中國林產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麗君分享了公司當前踐行雙碳的探索及取得成果。

她表示,在踐行雙碳目標的過程中,政府和企業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推動技術創新上面。“我把它比喻成高速公路和路上的車,政府相當于確定戰略目標,企業則要在這條路上前行,而企業選擇什么樣的速度、人才、品牌,是由企業自身決定的。”

在“科技、金融助力‘雙碳’進程”分論壇上,中國林產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麗君分享了公司當前踐行雙碳的探索及取得成果。

以竹代以竹代鋼以竹代混凝土助推國家雙碳戰略

據蘇麗君介紹,中林集團是中國林業行業唯一的央企,致力于打造中國最大的碳匯經營實體和相關運營平臺,做雙碳戰略的領跑者。目前在創新業務方面,集團大力推動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發展,包括裝配式木結構、竹纏繞房屋、竹纏繞管廊等。

竹產業被全球公認為綠色產業。蘇麗君在論壇中主要介紹了竹纏繞技術的應用。

竹纏繞是以竹子為基材,通過復合材料將其打造成管道、管廊等,可以替代水泥、鋼筋混凝土等材料。蘇麗君表示,中國的竹材非常豐富且竹子可以再生利用,我國每年閑置的竹資源是1.1億噸。“如果把1.1億噸的竹材用于竹纏繞替代鋼筋、混凝土,每年可減少4.48億噸碳排放,同時帶動3000億左右的經濟收入。”

據了解,竹纏繞已列入“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中。蘇麗君表示,目前我們在開發的竹纏繞房屋、管廊的市場容量是萬億級的,再加上后期的其他新型產品,這個市場是巨大的。未來我們將致力于推動以竹代塑、以竹代鋼、以竹代混凝土,助推國家雙碳戰略。

談及裝配式木結構時,蘇麗君指出,裝配式建筑是其構件在工廠預制化生產,然后通過現場組裝、干法作業,就像搭積木一樣搭房子。國家“十四五”之后,明確要求全國各地裝配率在2025年之前達到30%以上。

“裝配式市場規模是萬億級的,但木結構市場體量較小。”蘇麗君指出,不過,它是唯一負碳的建筑形式。在生產建造過程中,可以將碳永久地固定在建筑里,同時,相比傳統建筑,木結構生產、安裝階段碳排放量可以減少49%-95%。

不過,蘇麗君坦言,裝配式木結構的發展目前遇到一定尚待解決的難題,比如,技術標準方面,國外最高可以蓋到25層、86米,而國內最高只可以蓋到7層,在這方面希望政府可以幫助去推動;另外,當前裝配式木結構在市場上的認可度不高,人才缺失嚴重,還有一些技術手段待突破。

“接下來我們希望和一些大專院校、包括通過借助資本的力量去推動裝配式木結構的發展,從而助力雙碳進程。”蘇麗君表示。

推進“雙碳”發展思想上有緊迫感,行動上要可落地

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積極穩妥地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立足我國資源能源稟賦,堅持先立后破,有計劃分步驟地實施碳達峰行動,現在距離2030碳達峰的時間不斷逼近,如何看待其中所面臨的挑戰?

蘇麗君表示,歐美等主要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此前已達峰值,而我國和部分國家的碳排放量還有一定增長空間,數據也表明,國內的排放總量較高。所以2030年“達峰”的壓力非常大。

在她看來,在積極穩妥推進“雙碳”進程,一方面要從思想上有緊迫感,另一方面,從行動上要可落地、可執行,同時避免“一刀切”、“碳沖鋒”。既要堅定不移,又要循序漸進,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可以積極穩妥在2030年達到“達峰”的狀態。

她還指出,在推進綠色、低碳過程中,政府和企業是密不可分的,尤其在推動技術創新上面。“我把它比喻成高速公路和路上的車,政府相當于把這個戰略目標確定了,企業就要在這條路上執行下去。企業選擇什么樣的速度、選擇什么樣的人才、選擇什么樣的品牌,是由企業自身決定的。”

談及政府具體要扮演的角色時,蘇麗君表示,“相當于這條路要平坦、暢通,能夠在企業減負、金融助力等方面,為企業更好、更順行地提供幫助。”

對于企業如何提高創新力方面,蘇麗君也總結了三大方面,一是人才、二是要有好的產品、好的技術;三是找到好的合作伙伴,從而全面布局市場。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胡萌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