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與大都市|陳建勛:上海發展五個新城需注重根脈挖掘

導讀【編者按】2022年12月21日,是上海博物館開館70周年的日子,70年來,這座博物館與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經歷了怎樣的融合與互動,博物館在保護...

【編者按】

2022年12月21日,是上海博物館開館70周年的日子,70年來,這座博物館與上海這座國際大都市經歷了怎樣的融合與互動,博物館在保護和傳承城市文化中有著怎樣的責任擔當?上博這座文化地標,在展現城市文化積淀、打響城市文化品牌、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方面發揮了怎樣的作用?

一座博物館的價值不僅僅在于它見證和講述著歷史,更在于它為未來社會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

在上博7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推出“愛上博物館”專題,講述“博物館與大都市”、“博物館與都市人”的故事。讓我們一同見證歷史,望見未來。

上海社會科學院區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建勛

“中心輻射、兩翼齊飛、新城發力、南北轉型”,這是未來五年上海市域空間發展的新格局。其中,五個新城建設被擺在了突出位置。如何探尋五個新城發展脈絡和上海的文化之根與文明之源,把新城建設與城市文脈相結合,是一個值得關注和討論的問題。

去年,上海博物館聯合澎湃新聞推出的文化項目“魔都與新城”,是挖掘城市文脈,助推城市發展的一個典型項目。

上海社會科學院區縣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陳建勛,既參與了《魔都與新城》系列紀錄片的拍攝,也作為講座嘉賓參與了新城建設的討論。在上海博物館建館70周年之際,澎湃新聞再次采訪陳建勛,從城市文化與新城建設的關系角度,講講如何挖掘新城的文化底蘊助推產業發展?博物館在五個新城的建設中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澎湃新聞:去年您參加了上博的文化項目《魔都與新城》,參加這個項目的感受如何?

陳建勛:這個項目名稱叫《魔都與新城》。魔都上海,魔幻般的城市風景,魔力般推動發展的城市,而新城指正在進行的五大新城建設。在新城建設過程當中,作為研究現實問題的學者,參與歷史問題的研究有限,這個項目對我來說也拓寬了方向,就是對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非常有幫助,非常開心參與了這個項目。

第一個感受,激動,從小,延安東路河南中路,走進博物館,從參觀者變成了講解者,開心,圓了夢;第二個感受,感受到了市民的熱情,座無虛席,老百姓是魔都發展真正的見證者、推動者、創造者,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前提是人民城市人民愛。

澎湃新聞:您長期從事城市方面的研究,從博物館的角度切入去看新城建設,會有不一樣的發現嗎?

陳建勛:博物館研究本身偏向歷史研究。我在參與五個新城調研的時候,在郊區碰到了很多老的郊區原住民。他們跟我說,“陳老師你搞錯了,市中心才是新城。現在這幾個所謂的新城實際上是上海真正的老城,我們的歷史上千年。”

在與上博的考古專家,與上海著名的歷史研究學者熊月之老師對話學習中,學到了很多,特別是五大新城本身所蘊含著的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今天的新城實際上是建構在深厚的歷史底蘊基礎之上的。由此,我覺得,新城的“新”,不僅是一個形容詞,更是一個動詞,是更新的“新”,是創新的“新”,是茍日新,日日新的“新”。這也是我去年跟上博合作《魔都與新城》項目當中非常大的收獲。

澎湃新聞:上博是以文博研究、歷史研究為主體,對新城的開發或者未來的發展創新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陳建勛:博物館在每個城市的發展過程當中,作用非常特殊。我們上海正在建設“人文之城”。人文是城市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城市實力構成角度來看,城市的硬實力要數一數二,軟實力要獨一無二。那么上博在整個上海的軟實力建設過程當中,怎么樣起到數一數二的作用和獨一無二的內容表達,這是非常重要的。

這五個新城都有上千年的歷史。怎么樣把這些文化內容通過上博這個平臺表達出來。我個人認為,城市現代化過程當中不忘根脈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所以,這是城市現代化里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對我研究現實問題意義非常大。

另外,上博是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個坐標。可以記錄下現在變化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在新城的大規模快速更新發展過程中,有些東西是不能流失的,現在發生的事情就是未來的歷史。

這方面上博可以運用現代化的手段,數字化的呈現,通過新的記錄方式把這段歷史記錄下來。當然這里面對過往的千年歷史更要深度挖掘,我覺得這些記錄展示工作非常重要。

到湖南長沙我們想起馬王堆,到四川廣漢我們想到三星堆。那么游客來到上海我們會想到什么?所以,上博也應該成為上海現代化過程當中的一個文化坐標,一個品牌。

澎湃新聞:博物館是很重要的文化空間。五個新城也有相應的博物館,這對新城建設有怎樣的地標意義?

陳建勛:我比較熟悉的幾個地方比如青浦和松江,因為在對這些區的規劃工作當中接觸到了文化的一些內容。

這些地方的文化對地方的經濟開發,包括對地域文化的形成,對一個地方的人才吸引,都會起到一定作用。比如,奉賢的賢文化來源在什么地方?在蘇州,在常熟。奉賢相關領導到常熟去尋文化之根。“賢文化”里面的核心是謙讓,這種文化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很重要。

青浦的崧澤文化,松江的上海根,這里面可以找到上海文化的源頭。新城建設,特別是奉賢新城、青浦新城、松江新城,包括這些千年的古鎮古城,解決了上海文化的一個根脈問題。

所以,文化的源頭在哪里?我覺得新城可以通過跟上博的深入合作,把根脈挖得更深更細一些。

澎湃新聞:從文化角度看,五個新城有怎樣系統性的目標追求?很多人因為經濟發展來到了五個新城,怎么能夠讓他們在這里留下來?

陳建勛:新城建設也脫不開我們上海定下的人文之城建設的總體目標。每個新城對自己的文化品位定位都有一些約定俗成的說法。

我想新城建設最重要的還是要靠人,吸引人的工作實際上是新城最重要的工作。如果沒有高層次的人在新城,新城的品位、產業的層次都上不去。

這里面我們說利益留人,情感留人,事業留人,還要文化留人。

文化留人怎么發揮作用?從文化角度上來講,要把外來人才從“在地化”變成“本地化”,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文化建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們叫“文化育人”。在地變成本地,我覺得有幾件事情要做的。

第一個是心靈的歸屬。充分運用新城現有的文化設施,做一些專題講座,要告訴外來人才,到了這個地方,你新的根脈在哪里。對于他們的后代來說,這個是要錨定的。要提高他們心靈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這是上博可以做的很重要一件事情。

第二個是本地化融入。我們很多社區的文化雕塑或者是文化性的標志物,能不能跟新城的居民共建。這件事情就是當地政府、規劃部門、社區居民三方,能不能形成共建。在日本叫做社區營造。上海也有,但是跟新的居民結合度不夠。很多人覺得這里就我工作和睡覺的地方,沒有一種家的歸屬感。

第三是家庭生活需求。比如嘉定教化城。嘉定的教育資源跟新城的居民教育需求之間怎么匹配?

總體上,心靈的歸屬感;家園的歸屬感;還有對現實生活需求的滿足感。如果這三個感覺都有了,那么人心也就留下了。

澎湃新聞:上博作為公共空間,不僅僅是在做展覽,也會舉辦很多講座,您也有去上博做過講座,您如何看待這些活動對城市文化發展與傳承的作用?

陳建勛:我有幸參與了上博的公共講座。我小時候生活在延安東路河南路,以前上海博物館老館的旁邊。小時候上博對我來說是一個高大上的場館,所以去年參加《魔都與新城》這個項目,我也蠻激動、蠻開心的。

上博現在各種展都非常精彩,不僅僅是講座,暑期檔晚間的夜游上博,也成為一項標志性的活動。但活動一旦非常熱門,場內觀眾在管理上就要進一步跟進。家長帶領年幼的小朋友,因展品很多,信息量很大,小朋友不知道如何欣賞?或者是游學團大量的涌入影響其他游客的觀賞。其實有熱度,有關注都是好事,但如何更好地服務市民確實需要探討。

可以嘗試匹配志愿者與觀賞者的對接,從進入場館開始就感受城市的熱情,并能規范參觀。培養一些兒童講解員,讓小朋友來講解展品,了解展品的背景,提升一批新生力量對于此類文化的興趣愛好。通過視頻的方式把上博公共服務平臺上的各種服務更多地落實到中小學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把這些內容嵌入到中小學歷史教學當中,作為教學的環節。

多利用一些多媒體技術,增加與觀眾互動,讓觀眾來了解展品,了解這個城市。

這樣可以將上博的文化效應放大,而且它的文化精神能夠傳承。

澎湃新聞:您小時候住在延安東路河南路這邊,當時看到的上博是什么樣的一種感覺?

陳建勛:總體感覺是神秘,然后是高大上。跟大人進去參觀過,印象不深,所以真正給我印象深的還是搬到了人民廣場這里。當時自己的整個知識體系基本形成,能夠看出一些門道。

從這個角度上來講,我覺得上博的搬遷也反映了上海城市建設的一段歷史。當時的上博大樓,實際上并不具備辦展這樣的功能。在人民廣場建成了上博新館后真正具備了這樣一個應用場景。這是一個巨大的飛躍,也反映了整個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軌跡。

澎湃新聞:您有帶小孩感觀上博嗎?孩子有與您交流感受嗎?

陳建勛:小孩子的感受是,沒想到上海應該是很“現代化”的地方,怎么會有那么多的古老的東西。對孩子來說,他覺得非常新奇,我也告訴他,上海這個城市除了高樓大廈以外,更重要的是文化類的東西,靈魂類的東西。

我覺得,對小孩來講,從小就要打下一些文化根基,了解城市的文化基因,要樹立人文的基本觀念。

當然,同時也開了眼界,因為上博展覽的東西不僅僅是上海本身的。

澎湃新聞:在您看來,怎樣的博物館才足夠吸引人?上博東館將于明年底開放,從城市規劃來說有什么樣的意義?

陳建勛:吸引人最重要的還是內容。展品的吸引力是最重要的,當然還需要有組織管理方面的。

第一,系統化。現在上博的場館還是有點局限,比如空間規模。很多很好的內容,很好的展品怎么樣按照系統化的要求,有邏輯地去安排展出。比如上半年跟下半年的展品之間有沒有什么邏輯關系。可能由于現在展館面積的原因,只能展出一個片段。有了東館以后,這一塊要加強,因為場地空間足夠大,所以展品要更“系統化”。

第二,智能化。這一塊要進一步跟上,特別是跟觀眾互動這一塊。通過智能化,增強觀眾代入感。這可以開發出很多新的產品,也可以向故宮的數字故宮學習,包括衍生展品等。

第三,國際化。上海本身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浦東的國際化程度應該更高,然后場館的硬件條件那么好,所以,我覺得國際活動要多舉辦一些。特別是跟世界主要的博物館、博物院,包括一些文化研究機構的合作。

所以,我對上博東館的期待就是9個字:系統化、智慧化、國際化。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