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昨天(7月27日),三星堆博物館新館試運行。在新館展出的文物中,有一件身高達2.53米的“倒立鳥足頂尊神像”以其腦洞大開的奇妙設計獨樹一幟,那么這件器物究竟由多少塊“文物組件”組合而成?拼對“合體”后的它又長什么樣呢?我們跟隨記者的鏡頭一探究竟。
在此次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新一輪的考古發掘中,8號坑出土的“頂尊倒立人像”與1986年2號坑出土的“鳥足人像”成功拼對,實現了跨坑文物的“合體”。拼對成功的文物——倒立鳥足神像縱目突出、露出獠牙,身穿對襟衣裳和束口短裙,以雙手為支撐倒立在青銅罍之上,頭頂一件銅尊。原以為這樣的造型已經足夠驚艷,然而這還并非器物本身的原貌。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趙昊:我們意識到它(們)整體是一件器物是一個非常漫長的過程。在1986年的時候,最早發現的是“鳥足人像”的鳥足部分,在2號坑發現一件“鳥足人像”,把它放在博物館進行展示了,但是實際上當時把它放反了,因為所有的人都沒有理解它應該是一個從天而降倒立的姿態。后來是在我們2021年—2022年新的發掘中有了新發現,而且實際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幾件器物并不是在同一個坑內發現的,恰恰發現之后,我們通過很長時間的拼對和比對才意識到它有可能是同一件器物。
經過考古人員科學研判和仔細比對,在“合體”的“鳥足倒立頂尊神像”基礎上又陸續識別出三號坑出土的“爬龍銅器蓋”、八號坑的“銅持龍立人像”“銅杖形器”等器物都是這件文物的重要組件,合體后整件文物通高達2.53米。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趙昊:因為這些器物在被打碎之后沒有經過進一步磨損就直接埋到坑里了,所以這些斷茬都是相對來說比較完整的,我們目前的很多拼對基本都是靠斷茬的茬口可以直接拼起來的,還有一些是沒有茬口的,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的這件尊的蓋子和這個尊身的部分,本身實際上是分開的,我們通過器型的風格比對,比如說這件蓋子的形態、顏色和紋飾和這件尊是非常搭配的。
奇妙設計獨樹一幟 3D打印復原神像
1986年出土文物和此次新發掘文物成功組合,也證明了三星堆祭祀區多個祭祀坑的形成年代時期相近,對于明確各坑的考古學年代、祭祀區的布局及其性質、古蜀人祭祀形式等研究具有重大學術意義。然而在這一次的三星堆博物館新館的展陳中并沒有將其以“合體”的形象展出,而是仍然采用分部分來展陳,這又是為什么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趙昊:為什么我們不直接把這件器蓋放在這個尊之上,或者包括那個持龍人像放在器蓋之上,這涉及到一個文物安全的問題。因為相對來說這些器物本體已經有一些變形,第二就是它長期埋在地下,本體已經變得比較疏松了,如果我們將它原來整體復原蓋在一起,重量會很大,可能對于下面的支撐壓迫比較重。
為了讓到三星堆參觀的人們更加了解這件大型青銅器的原貌,工作人員在布展時也想了很多辦法。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 趙昊:目前比較穩妥的做法,就是我們暫時先不將它們直接地放上去,而是將整體分部分掃描之后,在電腦里面進行虛擬合成,放在一起之后,再通過3D打印,把整個器物打印出來。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我們希望觀眾看到這三件器物的時候,既有一個零散的感覺,知道它們當時是怎么出土的,因為它們出土的時候確實不在一起,而且能夠更細致地看每一件器物,另一方面也對于整體這個器物的復原、原本的真實的狀態有一個比較好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