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玩家扎堆入局的同時,教育硬件市場的內卷也隨之而來。對各類玩家而言,誰能撬動2億中小學生家長的心智,誰就能在這場競爭中贏得主動。
一、最后一公里的戰爭
一直以來,教育硬件都是教育行業最熱門的賽道之一。隨著市場的不斷成熟,教育硬件也進行了迭代升級,由學習機、早教故事機等綜合功能產品,向翻譯筆、智能手寫筆、錯題打印機、電子單詞卡等單一功能、細分品類延伸。
通常,同一品類下會有許多品牌,比如科大訊飛、小度、希沃、網易有道、學而思旗下都有學習機產品,詞典筆品類有網易有道、科大訊飛、作業幫等品牌。而各家產品的外觀、功能設置等方面都十分相似。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自家的產品更有效觸達消費者、占領用戶心智,就成了各品牌要解決的問題。
在硬件市場里,打通銷售渠道意味著打通了觸達用戶的“最后一公里”,在產品上市之后,對渠道的爭奪是各家發力的重點。整體來看,教育硬件銷售以線上渠道為主,其中,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平臺是主要的銷售渠道,占比高達56.7%,以直銷、經銷為代表的線下渠道占比27.5%。
具體到品牌,多是兼有線上線下渠道,但會因各家情況不同而有所側重。例如,以步步高、讀書郎為代表的老牌教育硬件產商,擁有分布在全國各地的經銷商及銷售網點,線下收入占營收的九成左右,而線上渠道的滲透率和營收貢獻率都較低。因為有著較為成熟的線下經驗,這些廠商的思路是進一步放大線下渠道優勢,通過編織更細密的經銷網絡,將觸角進一步伸向下沉市場。
也有企業選擇補短板,以形成更全面的渠道競爭優勢。比如,主要依賴線上渠道的網易有道,也在嘗試通過線下渠道獲客,目前其已在二三四線城市開設了線下體驗店,并和山姆會員店、Costco、中信書店等線下渠道商合作。
也有企業選擇All in線上,比如靠在線教育起家的猿輔導。在近期的新品發布會上,猿輔導表示新品學練機只針對C端銷售,并將選擇線上電商渠道進行銷售。
二、線上獲客的新嘗試
隨著流量及注意力的遷移,以微信、微博為代表的社交電商,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直播電商,以小紅書、知乎為代表的內容電商作為新型獲客渠道,正在快速崛起。
以市面上最成熟的硬件品類學習機為例,在小紅書搜索學習機,目光所及都是學習機的測評視頻及博主試用視頻。科大訊飛、小度、步步高、希沃、網易有道、作業幫等學習機品牌都曾在小紅書上發廣告,各家的共同思路是尋找母嬰、育兒等垂類博主進行產品推廣。比如,“熙寶媽媽”“YOYO媽咪”等育兒博主曾為小度學習機做過推廣,為有道學習機做推廣的是有著23.4萬粉絲的育兒博主“依依麻麻”。
通常,博主會在推廣視頻中長時間露出學習機并標明品牌,一邊展示學習機的操作,一邊詳細介紹產品的功能及優點。在視頻下方附大段文字介紹,并添加帶有品牌名稱的標簽、話題,在評論區,博主通常會與粉絲互動,并回復與產品相關的提問。
相較頭部達人,育兒、教育垂類博主的粉絲量通常不高,但其粉絲多為有育兒需求的家長群體,這契合了學習機產品的目標用戶定位,使其品牌流量投放較為精準。
踩著暑假的節點,猿輔導上市了教育硬件新品“小猿學練機”,相較以往的硬件產品,猿輔導在這款新品上的投入及推廣力度要更大。在小紅書搜索“學練機”或者“猿輔導學練機”,除一些博主發布的推廣內容外,還可以看到許多素人發布的學練機試用種草內容。
在微博搜索“猿輔導學練機”,可以看出其推廣陣容很龐大,其中不僅有中國新聞周刊、鳳凰周刊、觀察者網等官媒賬號,還有“極客村長”“測評君”“小白測評”等科技產品測評類博主,以及“可可的粽子媽”等母嬰類博主,賬號粉絲量均在百萬以上。為配合產品宣傳,不少博主在評論區發布了學練機的抽獎活動,還有博主在評論區附上產品鏈接進行導流。此外,#猿輔導出了智能硬件##學練機#兩個話題還登上了微博熱搜。
從猿輔導選擇的推廣賬號來看,大概能梳理出幾個邏輯,一是綜合類賬號+母嬰、教育垂類賬號,綜合類賬號粉絲量大,垂類賬號粉絲更貼合目標用戶,平衡了流量的大小及精準度;二是官方賬號+個人賬號,既有官方的背書,也有個人賬號的接地氣;三是根據產品的科技屬性選擇對應的科技數碼類博主,用測評視頻的形式為產品的質量做側面驗證,有著一定的說服力。
三、擁抱頭部KOL,走上流量之路
或許是看到了頭部KOL帶貨的潛力,不少教育企業開始主動擁抱流量。在過去一年里,教育智能硬件產品曾多次出現在羅永浩的直播間,包括科大訊飛阿爾法蛋智能故事機、網易有道詞典筆、小猿錯題打印機等。有道詞典筆也經常光顧直播間,作業幫喵喵機、科大訊飛學習機都曾出現在大主播直播間。
在網易有道一季度的財報會上,有道表示將會拓展教育硬件銷售渠道,與更多頭部主播合作,推動產品銷售。近日,華夏視聽教育發布公告稱與戚薇及其團隊達成直播電商業務合作,其披露的合作費用為4380萬元。
在這條追尋流量的路上,擁有流量的一方掌握著不小的話語權。據第三方數據,粉絲量近千萬或超千萬的抖音頭部賬號,20秒內的短視頻報價均在數十萬元以上。除了投放達人、博主做廣告,品牌方還要花費資金吸粉、刷流量和刷廣告等,這些都需要額外的費用。此外,短視頻平臺還會根據銷售額抽取一定比例的傭金。
對不少仍在轉型期的教育公司而言,這筆“流量費用”并不算少,當前,各家都試圖在有限的預算內實現最大的轉化率和收益。但值得一提的是,擁抱流量雖有效,各家仍要量力而行,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靠燒錢逐流量的玩法注定難以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