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問光伏價格戰

導讀 2023年的光伏行業,最大的主題便是如何應對硅料價格下跌過程中的“危”與“機”文 | 黑鷹光伏歷經兩年多的供應鏈博弈與漲價之后,光伏降...


2023年的光伏行業,最大的主題便是如何應對硅料價格下跌過程中的“危”與“機”


文 | 黑鷹光伏

歷經兩年多的供應鏈博弈與漲價之后,光伏降價本在預期之內,只是這個時間來得晚了一些,而2023開年后,產業鏈降價的幅度曾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春節后,硅片、多晶硅等核心環節價格又有上揚與波動。但整體趨勢而言,價格在新的博弈中回歸合理期間是必然。

由于供應端新增產能持續釋放及季節性終端需求銳減,2023年春節前后,上下游的心理拉鋸戰變得愈加敏感,“買漲不買跌”的觀望情緒濃重。如今產業鏈價格仍未見底,整體跌勢還將持續。2023年的光伏行業,最大的主題便是如何應對硅料價格下跌過程中的“危”與“機”。

價格波動,必將深刻且廣泛地影響產業競局與走向,也深刻考量不同企業的戰略布局與運營策略。本文將從10個方面展開,與讀者一起探討:

1、為什么是從硅片開始的?

2、硅料價格未來將降到60元/KG以下?

3、組件價格將降到1.4元?

4、產業鏈利潤將如何遷移?

5、是否會出現惡意的頻繁的低價競爭?

6、光伏降價將徹底改變寡頭競爭格局?

7、產業降價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8、光伏降價,儲能吃飽?

9、價格劇烈波動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10、哪些類型的企業風險最大?


為什么降價是從硅片開始的?

2023一開年,為何隆基和TCL中環兩家龍頭就曾“默契”地把價格壓下來?

其一,打壓高景太陽能、上機數控、美科股份、雙良節能、京運通等一大批新進入者的利潤。兩大硅片巨頭利用市場優勢地位,突然發動降價,給市場未來前景形成干擾,至少會影響到新玩家下一步的擴產計劃。其二,隆基和中環的硅片大降價,是想聯手打破通威、協鑫為代表的上游企業長期以來對硅料價格把控和“擁硅為王”的格局。

過往三年中,瘋狂的投資涉及硅料、硅片、電池、組件、光伏玻璃等等幾乎所有環節。光伏四大環節中,壓力最大的可能不是一直說賺不到錢的組件,而是硅片環節。

2022年12月份,硅片除了降價之外,產量也大幅下降:12月份國內硅片產量減少至27.5GW,環比減少23.8%。其中單晶硅片產量為26.7GW,環比減少24.4%,多晶硅片產量維持在0.8GW,環比持平。

事實的另一面是,過往數年,硅片新進入者增多、格局趨于混亂,生產規模超過10GW以上的企業有15家之多,而且還有更多的資本涌入。截止2022年底,將近700GW的硅片產能,320GW的產量,無論對于上游的硅料,還是下游供不應求的電池片,硅片都已經出現了過剩。

據SolarWit創始人張治雨的分析: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單晶硅片產業環節早已形成實質性的產能過剩,但是由于缺乏硅料這一核心原材料,開工率不足,并未形成過剩積壓的產品。在這一階段,硅片企業日子還是很舒服的,不僅可以維持硅片原有的超額毛利潤,還可以享受庫存升值帶來的額外利潤。

但隨著2022年底至2023年初硅料產能大規模釋放,過剩的硅料會很快體現為過剩的硅片產品,硅片環節先猛烈壓縮自身利潤再倒逼上游硅料降價,如此循環往復,直至P型M10硅片價格降至2.5元/片方能停止降價循環。

作為硅片環節的兩大龍頭,隆基和TCL中環,必然在戰略上、市場競爭與價格策略上采取主動。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在與秦朔的跨年對話中曾強調:淘汰賽已經開始了!


硅料價格降到60元/KG以下?

2019年12月,國內硅料價格報73元/千克。到了2020年4月,硅料價格已一路下滑至63元/千克,5月進一步下滑至58元/千克。誰會想到硅料價格能站上超過300元/KG的高位?

多晶硅行業的平均成本就是每噸幾萬塊錢,所以賣到30萬元/噸以上無疑是暴利的。

多晶硅價格瘋漲下,五家多晶硅龍頭大幅擴產,此外,一些跨界企業也強勢加入多晶硅環節的戰局。由此,硅料由供不應求加速走向全面過剩時代。

黑鷹光伏統計發現,通威、東方希望、新特、大全、新疆晶諾等9家硅料企業共有超過100萬噸多晶硅項目在建,預計這些項目都將于2023年投產。

問題是,多晶硅環節的擴產項目實現投產運行,都需要一年半左右時間。擴產早動作快的項目,有可能趕在硅料價格還堅挺在高位時盡早出貨,盡快收回一部分投資。

相反,進入晚,投產晚的項目,將面臨價格無限走向成本價的殘酷競爭。未來很多年都很難收回成本,甚至虧損!


根據某券商機構發布信息表示:硅料價格在2023年年后有望跌至80-100元之間。80-100元左右硅料廠可以保持一定的利潤空間,有利于產業有序良好的發展。

根據中金公司近期的一個內部交流會:2023年一季度預期新增投產產能20萬噸,二季度預期新增25.8萬噸,自2022年四季度開始,當月硅料產出已經可以完全滿足當月下游需求,并逐月開始過剩加劇。隨著2022年四季度停產檢修與新增產能爬坡結束,以及今年一、二季度硅料新增產能仍然在持續不斷投產,硅料供過于求狀況將全面加劇惡化,跌至行業平均成本線60元 (不含稅 )附近的時間,將比任何專家、專業賣方、大V預測分析判斷都要早得多!


組件及硅料價格預測(元/W,元/kg);來源:硅業分會、PVInfoLink,國金證券

SolarWit創始人張治雨則分析:預計2023年6月當月有效硅料產出量將突破15萬噸,需要全球每年有810GW的組件需求才能消化如此規模的硅料產能,更別提2023年下半年要排隊釋放的70萬噸 (可滿足315GW組件) 硅料產能!毫無疑問,這一切瘋狂的盡頭只能是硅料的現金成本:2023年,70元/kg的硅料可以期待。毫無疑問,顯而易見:沖破天際的產能規劃不切實際,唯有現金成本的價格才能治療人們的瘋狂。”

據趕碳號科技的數據,以2024年底452萬噸的多晶硅料產能,以對應產能的測算邏輯,2024年分別對應:1678.8GW的硅片年產能;1626.8GW的電池片年產能;1577.1GW的組件年產能。產能的絕對過剩,必然引起激烈的競爭。


合盛、寶豐、潤陽、晶諾等一大批新進玩家而言,通威、協鑫、東方希望、特變、大全等多晶硅“老江湖”們,送上的見面禮可能就是現金成本的價格。

不僅多晶硅環節,放眼光伏整個產業鏈不同環節,跨界的新玩家們必須做好心理準備,既然要殺入光伏產業,就要做好惡戰的準備。


組件價格降到1.4元以下?

誰也想不到,“雙碳”大好形勢下,過往兩年中,組件環節成為生存最艱難的環節之一。

所幸,在硅料全面下降的同時,光伏產業鏈其他環節,包括組件價格也在加速下降。2023年歲末年初,光伏組件的價格下跌非常兇猛,僅一個月內號稱降了0.4元/w,二線組件價格到了1.6元/w。不過一線企業尚未出現較低價格,大多還在觀望春節后的集采。

中金公司的內部交流分析:當今年硅料跌到80—100元區間時,對應組件價格可以達到1.4—1.5元;后續又必經過硅料企業持續惡性價格戰,跌到60元行業平均成本線時,對應組件價格可以達到1.3—1.4元。

受此低成本組件影響,下游電站收益率將普遍超出10%,下游需求量必定集中井噴式爆發,尤其嚴重積壓二年的集中式全球電站項目將在今年集中加大釋放量。而隨著組件價格的回落,在IRR保持合理穩定的情況下,此消彼長,組件成本下降,其他成本必然顯現,這當中包括我們熟知的配套儲能成本。

SolarWit的分析認為:光伏組件將會在2023年一季度末降至1.35元。而伴隨著2023年上游材料利潤被壓縮,虧錢賣組件以搏得市場的模式難以為繼,組件中非硅成本占比有望重新超過50%,話語權加重,鎖價訂單在上游持續跌價行情下有望獲得超額利潤,組件環節迎來同比改善。

新能源源電力投融資聯盟則特別撰文指出,光伏組件春節前非正常下跌,春節后價格會企穩。文章分析認為:截止到現在,市場上的有效路條總量恐怕已超過300GW,目前限制裝機的有三個因素:設備價格、土地性質、電網消納。組件每下降1毛錢就能解鎖大量的待裝項目,這些項目都有并網的時間要求,并不是說沒有補貼了,項目可以無限期等待。土地和消納,相信中央會有一系列的安排,畢竟疫情之后,新能源也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力。那么在需求的承托之下,一線組件在一季度不會低于1.6-1.7元/w,全年能穩定在1.5元/w之上。


產業鏈利潤如何遷移?

2022年上半年,以及2021財年,包括多晶硅、硅片、電池、組件、光伏支架、儲能等幾乎所有產業鏈環節的整體營收都實現了不同增長,但不同環節的“賺錢能力”千差萬別。

硅料環節無疑是最大贏家,近兩年時間,多晶硅環節無論是營收漲幅,還是毛利率水平其均位列榜首;與此同時,通威股份、協鑫科技、特變電工、大全能源、東方希望等“多晶硅五虎”均掙得盆滿缽滿。

此外,黑鷹光伏統計發現,金剛線、生產設備、逆變器等環節均保持了不錯的的毛利率。

而與上述環節相反,整體來看,硅片、組件、背板、支架、膠膜等產業鏈絕大多數環節的毛利率均出現了不同程度下降,極大考驗相關企業的生產經營水平。

過往兩年的產業事實證明:光伏產業鏈不斷深化和復雜的利益博弈,緊缺環節勢必壓榨整個產業鏈的全部超額收益,哪怕是其他環節的技術進步超額收益,直到其他環節沒有利益可以壓榨或者全產業鏈沒有產能失衡。


而伴隨著光伏價格整體下行,產業利潤格局無疑將重構。整體而言,每一個產業環節終歸要回歸合理的利潤方能長久。隨著硅料、硅片價格逐漸回落,越來越多機構頻繁提及“利潤向其他環節傳導”的投資邏輯。

由于不同環節價格變化不是同步的,價格變化帶來影響不是單向的。我們需要研究利潤的分配。比如從給出的價格走勢數據來看,硅料的利潤情況在惡化,而硅片的利潤表現也不樂觀,而組件、逆變器、膠膜、支架等環節大概率出現利潤改善。天合光能、晶澳科技、隆基綠能、晶科能源、東方日升等組件龍頭將在2023年迎來新的發展格局。


(資料來源:Solarzoom,中金公司研究部)

通常,硅料一路下跌會給硅片帶來庫存大幅跌價損失的風險,也給鎖價組件訂單帶來短期超額利潤的可能,更使光伏電成為最廉價的能源形式方向上前進堅實一步,在過剩下跌的行情中,各環節的博弈地位取決于每個環節自身的供求關系,越是過剩環節在博弈中越是不利。

產業鏈價格的下降本質上有利于推動需求的增長。而理論上,大家都在一口鍋里吃飯,你掙點,我掙點,生意才能一直做下去。

目前,產業鏈上游降價利潤暫時積累在電池片環節,輔材環節也有望受益于產業鏈價格下降。本身硅料降價利好制造業下游所有環節,但是下游企業的業績取決于他們跟友商的競爭,即硅料降價是針對所有客戶,不是單獨針對某家企業。光伏仍然是一個技術高度密集且管理內卷的行業,只有擁有先進技術且管理能力超強的企業才能獲得更多利潤。

那么,光伏制造環節價格持續下跌,是否“絕對”利好電站投資環節?新能源電力投融資聯盟認為:我們想說的是,投資企業現在能算得過來賬就已經謝天謝地了,組件價格下降擠出的空間,要填的坑包括但不限于,儲能、地方政府的訴求、土地持有者的訴求等等。電站投資企業旱澇保收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超額利潤在電力市場里面,而不是靠組件降價。

產業資深觀察者蔣靜也持類似觀點:光伏平價之后,運營端就很難享受超額收益,甚至收益率持續走低,不要指望制造端技術進步或者成本下降會帶來投資收益率的提高,組件價格即便從2元/W下降到1.5元/W,也無助于光伏電站收益率的提升,因為其收益率與制造端無關,而是社會宏觀收益率決定的。


是否會出現惡意的低價競爭?

產業極度過剩,價格持續下跌,必然引起慘烈的競爭,甚至很有可能出現惡意的低價競爭。

這樣的“經驗”已在光伏產業發展歷程中多次發生。比如2012年,激烈博弈下,低價競爭,相互傾軋,拖款欠款,不擇手段騙取補貼,保護主義盛行等種種負向的市場行為就曾頻頻出現,一些企業的崩潰似乎只在一夜之間。

幾個維度,一方面,固有的老牌企業之間,老牌光伏企業與新進入者和跨界者之間,不同環節的新舊產能之間將展開激烈競爭。由是,產業鏈不同環節產品價格陸續暴跌,以“低價競爭”為特點的價格戰將持續很長時間。

其二,站在上游龍頭企業的角度來看,有規模和成本優勢的企業很可能選擇順勢降價,在產業劇烈變動中,殺傷潛在競爭對手,提高對行業競爭格局的把控。屆時,不少企業必然被“殺傷”。如果價格劇烈下降,短時間沖擊整個產業,對供應鏈上魚龍混雜的不少企業而言,可能是致命性的。

此外,過去“一體化”帶來的結果會如何?黑鷹光伏認為,其一,很多企業從頭到腳一樣粗,不同產業鏈的產能加速膨脹;其二,每個企業在產業鏈不同環節都想爭第一,爭前三,競爭加劇;其三,人人守護供應鏈護城河,不同環節彼此亂戰、彼此踩踏,殘酷的價格戰必然出現。

商場如戰場,殘酷激烈。鮮有溫情脈脈,往往你死我活。沒有籌碼,注定被收割;有籌碼,則注定收割別人。而當博弈最終“白熱化”,突破“臨界點”后,價格的暴漲或暴跌,最終傷害的可能是整個光伏產業。

2022年底,已有多晶硅環節的企業家特別提醒,對于光伏局部環節的過度投資必將導致惡性競爭!而惡意的低價競爭是惡性競爭的主要表現之一。


徹底改變寡頭競爭格局?

有不少分析認為,大量資本跨界光伏,必將沖擊并改變光伏產業的“寡頭格局”。

但黑鷹光伏綜合各種信息及數據分析認為,雖然行業在不同環節會有一些“黑馬”出現,但未來數年光伏產業的“寡頭格局”不可能有大的改變 (除了產業鏈部分具體環節會有沖擊,比如通威股份強勢布局組件) 。

所謂寡頭市場,是少數幾家廠商供給該行業大部分產品,每個廠家的產量占市場總量的相當份額,在相應的產業鏈上,對市場價格和競爭格局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歷經十幾二十年的劇烈競爭,以及優勝劣汰后,如今,晶科能源、天合光能、阿特斯、隆基綠能、晶澳科技、通威股份、協鑫、陽光電源等企業在市場上鑄就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均面臨新時期的發展機遇,也面臨各自的壓力個挑戰。但可以肯定的是,面對產業劇烈變化,這些實力強悍的“老江湖”,絕對不會坐以待斃。

過往數年,我們看到上述類似龍頭企業,均有類似布局:其一,大規模上馬先進產能,保持鞏固行業地位;其二,在創新 (比如n型) 方面,不論是從投入規模,還是成果方面,依然處于領先優勢;其三,面對供應鏈挑戰,各大龍頭企業基本都在“垂直一體化”方面投入足夠多的資源。


綜合而言,這些企業依然想方設法保持了自身的綜合競爭優勢,我們從歷年財報的各種排行中就可以看出,通威、隆基、特變、晶科、晶澳等各大龍頭依然占據著不同核心經營數據的前列。對于魚龍混雜的各種新進入者而言,要“擊敗”這些對手,絕非易事。


回溯產業歷史,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2007年國內從事光伏組件生產企業有200多家,到2008年猛增至近400家。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國內有超過300余家光伏組件企業倒閉,一度剩下只有50家左右。

到了2020年,2021年,乃至過去的2022年,上述這樣的景象是否“似曾相識”,甚至更加明顯。產業一片向好,但風險和變數也在不斷聚集。未來光伏產業的“新舊”勢力也必有一戰。不管誰輸誰贏,必然有不少企業狼狽出局。

光伏的門檻真的有那么低嗎?人人都能做硅片?人人都能做多晶硅?人人都能做好電池?人人都能“整縣推進”?

《光伏投資框架》一文提醒:對于新進入者大家還是謹慎一些。光伏行業不是有錢就能搞的產業,他現在的門檻遠超你的想象,所以不要線性思維而低估了光伏龍頭的護城河而去投資一些阿貓阿狗,有可能在紅火的產業鏈背景下你并不賺錢。


降價后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不少分析人士認為,伴隨價格下跌,光伏將在2023年迎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大日子。

不過,不管行業處于任何景況,“形勢一片大好”從來就不能完全概括一些光伏企業的經營狀況。”

誠然,“雙碳”大背景下,“坡長雪厚”的光伏已不用擔心整體的“共識”問題,其作為最火爆的投資“賽道”,淘汰賽的邏輯與結果,可能和過往都有所不同。

產業一片大好的時候,也有企業虧損倒閉;行業承壓發展的時候,亦有不少企業賺取客觀利潤。黑鷹光伏曾分析:光伏在2023年將進入新一輪“淘汰賽”,甚至出現頗為慘烈的競爭。

毫無疑問,火熱的賽道預期里,也會有不少“裸泳者”,但潮水正退去,一大批“裸泳者”將被陸續淘汰出局。


任何“洗牌期”,都沒有絕對的“好”,也沒有絕對的“壞”。一些企業倒下,一些企業留下,一些企業乘勢夯實競爭優勢;在商言商,冰火兩重,冷暖自知。很有可能,在紅火的產業背景下你暫時可以賺點錢,但產業進入新一輪競爭洗牌期,最快倒閉的可能就是你。

比如,如今產業鏈價格已在快速下跌,但很多企業 (特別是新進入者) 產能投資還處于重資產投資的初期布局,如果市場行情繼續暴跌,那這樣的企業風險基本接近無限大,這樣的例子在光伏發展史中已數不勝數。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從企業經營發展角度而言,你可能做了99件正確的事,卻可能架不住一件重大失誤的決策,企業戰略抉擇必然要慎之又慎。對于規模企業,特別是各大龍頭企業,真正拼領導力和戰略能力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此外,在技術路線的抉擇上,伴隨市場劇烈變動,步子調整過慢也可能把企業一步步拖入泥沼。過去的兩三年之間,亦有數家光伏巨頭因過往戰略決斷、技術路線選擇的失誤或“滯后”而陷入企業經營轉型的陣痛。

黑鷹光伏判斷,伴隨新一輪淘汰賽,光伏企業、企業家、政府和金融機構,以及整個光伏產業均更加成熟,這意味著,光伏企業更是要憑“本事”和“實力”吃飯。在此之后,曾經一夜暴富的神話很難再有,企業大而不能倒的情況很難再發生。終歸,市場的歸市場,商業的歸商業,我們都需要“按市場規律發展和做事”。

光伏行業一直都是一個“剩者為王”的行業,先進技術代替落后技術,高性價比產品代替低性價比產品,有競爭力的公司干掉失去競爭力的公司。而且由于光伏設備處于不斷更新進步過程中,單位產能的投資額度必然會處于越來越小的趨勢當中,光伏的“喜新厭舊”也成為必然。


光伏降價,儲能吃飽?

儲能火爆,亦如光伏商業化的“莽荒時代”。剛剛過去的2022年,儲能可謂“冰火兩重”,一方面,各路企業均加大了相應環節的投資,跨界儲能的企業與資本也是紛紛攘攘;而另一方面,供應鏈殘酷考驗下,很多企業業績冰冷,毛利下滑,行業出現“劣幣驅除良幣”,而頻發的安全問題,依然考驗行業的未來發展。

不過,從長遠來看,趨勢無可阻擋,諸多要素助力下,儲能終將會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而綜合各方觀點來看,光伏供應鏈價格持續下跌,光伏儲能近年的發展水平,特別是風光配儲。



此部分引用“蔣靜的資本圈”在《制造端價格下移,光伏行業是時候交作業了》一文中的觀點:

配套儲能,是這場變革的第一個副產品......存在就是合理。這幾年下游光伏電站需求旺盛,供給端盡管組件價格不降反升,但畢竟轉換效率及生命周期也在不斷進步,度電成本的影響相對有限,所以綜合來看供需兩旺,電站端實際上仍然非常活躍,只是低于大眾心理的過高期望罷了。

在需求旺盛的情況下,配套儲能也就登場了。很多地方政府拿著IRR模型來跟光伏電站項目安排配套儲能,有點“買一搭一”的意思,光伏是賺錢的,那就先搭一個儲能再說吧。實在不行,再搞一些花式負擔:產業配套、生態保護、鄉村振興等,總之不能讓電站投資方干凈利索地享受超額收益。

配套儲能只是其中最容易量化,也最方便端到臺面上的名目,看起來高大上,冠冕堂皇。隨著組件價格的預期回落,配套儲能勢必越演越烈。

我們可以測算一下,按照20%、2h配套儲能,也就是1W光伏配套0.4Wh儲能,假設組件價格下降0.4元/W,就相當于這個儲能系統成本(按1.8元/Wh)的55%了。可見,光伏成本的下降,對支撐配套儲能的建設有多大的價值和意義,而這一切僅僅還只是開始。


最大的風險是什么?

商場如戰場,殘酷激烈。鮮有溫情脈脈,往往你死我活。

沒有籌碼,注定被收割;有籌碼,則注定收割別人。

但如果整個產業“遇寒”,所有企業可能承壓,甚至倒閉。

光伏產業鏈不斷深化和復雜的利益博弈,緊缺環節勢必壓榨整個產業鏈的全部超額收益,哪怕是其他環節的技術進步超額收益,直到其他環節沒有利益可以壓榨或者全產業鏈沒有產能失衡。

而當博弈最終“白熱化”,突破“臨界點”后,價格的暴漲或暴跌,最終傷害的可能是整個光伏產業。

筆者認為,最大的擔憂,還不是目前價格的持續上漲,而是等價格轉頭向下,甚至劇烈下跌后,光伏產業能否“平穩過渡”,能否“軟著陸”。

如果價格劇烈波動,短時間沖擊整個產業,對供應鏈上輿論混雜的不少企業而言,可能是致命性的。

雖然短期內,各種因素交織,特別是全球需求火熱,持續推高光伏價格,但長遠來看,巨量的產能投資下,兩三年內,光伏供應鏈環節出現絕對過剩是為必然。

屆時,產業將出現怎樣的景況?如果價格下泄劇烈,慘烈的洗牌不可避免,甚至整個產業都會受到巨大的沖擊。價格劇烈的大起大落,對整個行業來講都未必是好事。


哪些企業風險最大?

對于光伏產業來講,過往三次周期洗牌與動蕩,已給活下來的企業諸多借鑒與教訓。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平價上網”實現后,產業傳導路徑將大不相同。簡言之,政策影響減弱,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愈發突出,這將更加考驗企業的綜合競爭能力,更加考驗企業的成本控制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品牌影響能力、資金保障能力和團隊執行能力。由此反推,企業在在過往兩年中的能力積淀、戰略布局、階段性競爭策略,將對未來發展格局產業極為重要的作用。

當然,本文僅是一家之言,黑鷹的視角和觀點意在提示風險;我們也曾撰文分析認為,以下十種光伏企業最有可能在新一輪競爭與洗牌中加速被“出清”:

第一種,跨界幅度太大,但無制造基因,無技術儲備,資金支持成迷,臨時搭臺瘋狂挖人,這樣的企業要注意了。

第二種,誤把產能的短期優勢當作長期優勢,把短期的戰術競爭力當作整體的戰略競爭力,產業一旦發生劇烈變動,類似企業可能積重難返。

第三種,一些企業巨量投資的節點選擇充滿“賭性”,特別是一些新進入者產能投資還處于重資產投資的初期布局,如果不久后市場行情暴跌,那這樣的企業風險基本接近無限大。

第四種,決策“一言堂”,創始人獨斷專橫遲早給光伏企業帶來巨大風險。

第五種,企業家熱衷玩資本,喜歡在資本市場不斷“瞎折騰”,在創新制造和實業方面根基不牢的制造企業遲早出問題。

第六種,瘋狂擴張的同時,企業如果負債率激增,現金流緊張兮兮,庫存高企,三角債嚴重的話就危險了。

第七種,沒有創新精神,骨子里不具備創新基因,失去創新能力和動力,特別是跟不上新一輪技術迭代的企業遲早會被淘汰。

第八種,企業管理粗放,管理與機制建設遠遠跟不上規模發展和瘋狂擴張步伐的企業,壓力和風險也不小。

第九種,光伏產業的競爭環境與格局愈發復雜,自我定位不清晰的企業很危險。“雙碳”下,你是誰,你是否融入了“競合鏈條”,你要往哪里去?

第十種,“雙碳”背景下,產業火爆發展的同時,企業內部卻矛盾重重,包括管理層與大股東的矛盾,管理層拉幫結派,家族企業內部矛盾等等,光伏過往的歷史已證明,無盡的內部矛盾與內斗過后,企業常常被內耗,無心研發創新及市場化拓展,企業最終一蹶不振甚至最終倒閉。

(第一時間收到推送,標星財經十一人)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