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穎,這次恐怕真要打敗孫儷了?

導讀原標題:趙麗穎,這次恐怕真要打敗孫儷了?有誰和她姐一樣,只要在抖音刷到《知否》,就會停下看完。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知否》也開始...

原標題:趙麗穎,這次恐怕真要打敗孫儷了?

有誰和她姐一樣,只要在抖音刷到《知否》,就會停下看完。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知否》也開始像《甄嬛傳》《父母愛情》《武林外傳》《瑯琊榜》等電視劇一樣,成為網友口中“刷抖音途中的攔路石”。

而最近,一個年度排行榜也證明了《知否》的耐看。

“酷云互動”官微發布,《知否》成為了近五年來,古裝劇的收視冠軍。

好劇就是這樣,值得一看再看。

這也不禁讓我想問,這些劇究竟有什么魔力,讓人只要瞥一眼就會沉浸進去,難以自拔。

而這篇文章,就來聊聊所謂神劇的共同性,又何以經典詠流傳?

融于生活

很簡單,看一部影視作品是否成為經典,就看它有沒有融入到眾人的生活之中。

只要你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些神劇除了久居播放清單,還會因為各種奇怪的原因登上熱搜。

幾天前,春晚播出,微博突然出現了一條熱搜,#知否 春晚篇#。

原來,春晚節目組邀請了《知否》中明蘭和如蘭的扮演者趙麗穎和張佳寧,卻沒有邀請她倆在劇中的死對頭墨蘭扮演者施詩。

于是,網友立馬基于劇情,開始用劇中人的經典臺詞進行調侃。

大娘子:“那帖子上只說要如蘭明蘭去!我還非要加一個?我有多大的面,此等大內盛會!旁人求都求不到!墨蘭若是想去,也得有本事讓人家下帖子請啊!”

墨蘭:“都是一個爹生的,怎么你們去得我去不得,不過瞧著我是個庶出的!左一句右一句地拿言語來糟踐我,好好好,我本就是個多余的,何苦生在這個世界上礙別人眼睛,我死了算了!”

林噙霜:“官人,你能不能去跟官家說說,讓墨兒也登臺賦詩一首,那么多的貴眷在呢,咱墨兒的才情不能埋沒了呀!”

明蘭:“四姐姐也想去啊,那我就讓春晚導演也給姐姐送一份帖子過去,春晚導演對我無有不依的,不過一句話的事。”

……

不瞞你說,她姐在看到這些評論時,完全是按照劇中人的語氣念出來的。

不僅能完整背出臺詞,還能讓網友熟練使用扎堆玩梗,可見《知否》的受歡迎程度。

但這樣的國名度在《甄嬛傳》面前還是小巧,《知否》只是臺詞被記住,而早年《甄嬛傳》播出后,甚至直接出現了“甄嬛體”這一文體。

一部好劇對觀眾的影響不僅是臺詞,還有劇情。

記得有段時間全網熱議迪士尼,很多人在問中國有沒有可以開發的主題樂園IP呢?

有網友就提到了《甄嬛傳》。

瞬間,大家開始熱議《甄嬛傳》哪些內容可以用來開發游樂項目。

而同樣憑借劇情出圈多次的,還有《武林外傳》。

網上有句話叫,“沒有武林外傳蹭不上的熱點”。

年前疫情放開,大家陸續感染新冠后,不僅《甄嬛傳》里“寶娟,我的嗓子”舊梗新用,再次火遍互聯網,《武林外傳》中眾人生病的情節也被拿來調侃自己一周內的身體變化。

還有最近一個#武林外傳預言流浪地球2#的熱搜。

雖然有些強行將二者扯到一起,但更表明了網友喜聞樂見討論這部17年前的情景喜劇。

那既然好看的劇這么多,為什么偏偏《知否》《甄嬛傳》《武林外傳》等劇能被網友一次又一 次地提起呢?

我想最落地的原因,應該就是陪伴感。

如你所見,《甄嬛傳》78劇,《知否》76集,《武林外傳》80集,這些神劇的劇情無一不是時間跨度長,故事起伏大,包含內容多。

又因為劇情好看,除了可以提供觀眾足夠多的玩梗素材,也能讓電視機前的觀眾隨便點開一集,就能瞬間走進劇中人物的生活片段,一集一集看下去。

就像網友說的,在看這些劇的時候,就像在和他們一起生活。

觀眾會隨著甄嬛的后宮位次而起伏,會覺得自己也是同福客棧中的一份子,會為明蘭從一個庶女逐漸成長為一個侯門主母而歡喜。

看得多了,陪伴久了,自然也就說起臺詞來滾瓜爛熟,玩起劇情來得心應手。

高于生活

當然,如果僅僅是追求陪伴感,作為吃飯時的背景音,這些作品還不足以成為神作。

更難得的,這些劇的劇情可以讓我們挖掘更多的內涵來。

首先便是情緒價值。

比如《武林外傳》。

在明代關中地區的一個小鎮客棧里,生活著一群身在江湖,卻想著逃離江湖的客棧班底。

風情萬種的掌柜佟湘玉,武功高強的跑堂白展堂,一心闖蕩江湖的雜役郭芙蓉,愛做菜更愛學武功的廚子李大嘴,手無縛雞之力卻成為關中大俠的賬房呂秀才,善良勤快的祝無雙,名為五岳盟主,實為小丫頭片子的莫小貝……

圍繞著這個客棧,發生了太多驚險刺激,熱鬧折騰的故事。

但他們卻總能逢兇化吉,并且始終關心著彼此。

因此,觀眾也能從他們相處中得到一種精神上的善待,好像自己也作為客棧的一份子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而這種用群像劇情帶給觀眾情感力量的,還有目前豆瓣評分最高的韓劇《請回答1988》。

雙門洞五個家庭的友情、愛情、親情足以跨越年代,跨越國籍,讓每位觀眾都能投射自己,并被劇情治愈。

再比如《父母愛情》里,海軍軍官江德福與富家小姐安杰共同克服了出身的差異、文化程度的懸殊,相濡以沫,風風雨雨的故事,也讓觀眾像是陪伴他們過完了一生。

而如果說這部劇受歡迎,是基于觀眾對美好故事的向往,對真摯情感的渴求,那么,《甄嬛傳》《知否》等劇,就在于扎實的劇情可以給人更多的解讀空間。

記得《甄嬛傳》剛播出時,網友看著甄嬛從一個常在一步步成為皇貴妃,無論是待人處世的能力,還是內心世界的成長,都像當代職場的生存之道,因此,還將其戲稱為“古代版杜拉拉升職記”。

而近幾年,觀眾又開始將目光從甄嬛轉移到各種配角,發現他們的故事同樣值得我們品讀分析。

也難怪有人說,一部《甄嬛傳》養活了一大半視頻解讀up主。

而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知否》上。

雖然和《甄嬛傳》一樣也是一部講述女主成長的作品,但《知否》更加日常落地,圍繞著家長里短,因此更貼近普通人。

所以劇中有很多臺詞都堪稱生活哲學。

比如她姐最喜歡的, “依我看,讀書無用這話,都是騙人的,若是真無用,那怎么天下男子都要去趕科場,難道是閑得慌,我覺得這句話,不過是那些男人們希望女人們一輩子渾噩愚昧、乖巧聽話、好擺布。”

再比如,“既入窮巷,就應及時掉頭才是,切不可等一世消磨,悔之晚矣”。

“人生在世幾十年,家族上百年,朝廷更迭,何有盡頭?若親眷不能克己復禮,攜手共度,眼下的經營,終究是夢里黃粱,隨時傾覆。”

“與人相守,最終依靠的,還是那最低處,品性的最低處。與人相守幾十年,終究還是要看看最低處的那兒,能不能忍得下去”。

“眼睛是長在前面的,本就應該向前看的。來這世上一遭,本就是要好好過日子的。”

……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不僅于好看,更在于他們的劇情高于生活,在冰山下有更多體量讓觀眾去品讀回味。

《武林外傳》如是,《甄嬛傳》如是,《知否》亦如是。

經典從何而來

發現沒,在上述講解中,我們都是基于劇情分析。

是攝影、音樂、演技、美術都不夠優秀嗎?

當然不是,恰恰相反,這些經典作品的其他板塊同樣扎實。

《甄嬛傳》全員演技巔峰。

孫儷自不必說,網友甚至笑稱說“甄嬛的演技還沒孫儷的好”。

而近些年來,網友開始發現,原來陳建斌飾演的皇帝才是全劇的定海神針。

此外,像拽妃葉瀾依的扮演者熱依扎,瓜爾佳·文鴛的扮演者唐藝昕雖然都是第一次出演電視劇,但毫無青澀之感。

《知否》的導演張開宙,本身就是攝影出身。

在這部劇里,為了使畫面更貼近古人生活,他特意在拍夜景時完全使用蠟燭照明,這才使得《知否》有了耳目一新、區別于其他的古裝劇的質感和氛 圍。

《父母愛情》的主創們為了最高程度地還原上個世紀5、60年代的質感,走遍了整個山東半島,最后租了塊沒有現代建筑的地方以1:1的比例搭建了一個海軍大院。

而即便是被網友戲稱“大場面都靠嘴輸出”,所有場景都只發生在一個攝影棚里的情景喜劇《武林外傳》,也能憑借精彩的劇情,成熟的演技,讓觀眾絲毫不覺乏味。

而之所以我們沒注意到這些板塊的優秀,只是因為在創作開始,導演就是讓它們為劇情服務,本就不該引人注意。

一切操作都只為呈現出更好的作品,才是一部影視劇創作的正確過程。

而我們如今一些影視劇最引人注目的創作過程都是些什么呢?

高額片酬。

爭番撕X。

注水劇本。

再好一點的,開始宣傳自己的服道化有多精致大方。

但這種看似用心的服化道,也只能作為錦上添的花,成不了雪中送的炭。

劇情不夠吸引人,演技不能信服人,終究是本末倒置。

而造成這種結果的, 原因無他,只因創作目的不再是更好的作品,而是更大的市場。

在這些劇的創作過程中,我們看不到對戲劇的熱愛,對創作的熱枕,只有對利益的追逐,對市場的媚俗。

單拿為了吸引更多粉絲請流量明星這一個操作來說,就得應付番位爭奪,檔期配合,戲份刪改等問題,還要承受拍攝過程的種種限制。

這就已經侵擾了創作環境。

更別說因為高額片酬,而壓縮的制作費用。

所以,近些年的國產劇才會逐漸進入了一個怪圈。

越是大流量、大IP、大制作、大宣傳的作品,最后往往越會撲得轟轟烈烈。

我們看到了太多這樣曾經在網上招搖過市,卻因為某個演員出現問題,最終蹤影全無的影視劇。

今日轟轟烈烈,明天就可能銷聲匿跡。

因為市場始終在變,而流量明星的商業價值也可能是泡沫。

而他們的并排而立,就是一個個讓人警醒的墓碑。

那什么才是市場顛撲不破 的真相呢?

是好的作品哪怕沒有流量演員,宏大制作,一樣會被觀眾看到。

最近剛大結局的《狂飆》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全劇沒有一個流量演員,主角張頌文甚至是租房生活,卻能在播出后豆瓣評分9.1,一再登上熱搜,掀起全網追劇潮。

為什么?

因為劇本優秀, 編劇團隊以真實的社會事件和民生問題為素材,歷時兩年多用心打磨劇本;

因為演技在線, 飾演大嫂的高葉十年配角無人問,一部《狂飆》天下知; ?

因為故事“新鮮”, 導演沒有追逐市場拍攝所謂的古偶、仙俠,而是堅持立足現實題材,在社會熱點中找靈感。

這才成就了一部觀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既然選擇追逐虛假的商業泡沫,就要接受泡沫隨時破滅的后果。

而只有踏實用心進行創作,觀眾自然就會向你奔來。

其實,他們并非不懂這個道理,只是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幸好,我們作為觀眾,也可以做出選擇。

監制 - 她姐

作者 - 他山石

微博 - @她刊iiiher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