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網球》雜志社決定從明年起不再印刷發行紙質版雜志。這本1965年在美國芝加哥創刊的雜志將在今年底完成最后一次印刷發行,從明年起只通過網站發布網球資訊。
實際上,很多國家都有取名為《網球》或類似名字的雜志。比如,法國、德國也有名為Tennis的雜志,英國則有Tennishead雜志。這些不同國家的雜志與美國的《網球》雜志有著相似的發展歷程,都經歷過無上風光的時期,現在則無一例外地走向末路。
我曾讀過的中文版網球雜志包括《網球大師》、《網球》和《網球天地》等。目前只有中國網球協會主辦的《網球天地》雜志還在按月出版發行,其余的紙質版雜志早就銷聲匿跡,大概只剩下微信公眾號或微博賬號仍在不定期更新,閱讀量也不高。
在上個世紀80年代之前,互聯網還沒有普及,人們獲取資訊主要靠紙媒,看比賽主要通過電視,紙質的網球雜志在球迷中大受歡迎,名氣大的雜志會被球迷爭搶閱讀,甚至被奉為至寶收藏。
互聯網興起之后,率先受到沖擊的就是紙媒。互聯網讓信息快速廣泛地傳播,受眾獲取信息變得更快更便捷,球迷們聚集到BBS和各類網站溝通、交流和討論,這些都是傳統的紙媒無法做到的。
在互聯網的沖擊下,網球雜志的發行量和影響力江河日下,這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和營業收入的下降,接下來就是雜志質量的下滑,再然后就是發行量的下滑,如此循環。
面對這種局面,即便是紙質雜志的擁躉也越來越不滿意,他們很難在雜志上讀到有趣的、高質量的文章,登出來的新聞資訊都是一兩個月前的,寫的那些評論也多是陳詞濫調。除此而外,網球雜志上還充斥著大量贊助商的宣傳,又或者是不出名賽事或俱樂部買下了版面搞自我宣傳,而讀者對此很難提起興趣。
就我自己來說,現在紙媒雜志唯一吸引我的就是夾在其中的大幅海報。海報上的圖片在網上都能找到,但很少有人去印出來——即便自己印出來,也沒有雜志社印得那么好。
附送的海報,我會挑特別中意的貼在自家墻上,剩下的大多是送給球友。2020年起國內就沒有職業網球賽事了,現在連帶著海報請球星簽名的機會都沒有了。
紙質雜志沒落的同時,互聯網也在不斷更新迭代。比如,曾經紅極一時的BBS和貼吧,現在玩的人也極少了。網球類的新聞資訊和評論,現在大多是在微博、今日頭條、騰訊、新浪、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
這些新聞資訊和評論大多以文字形式傳播,而網球比賽和教學則主要在視頻平臺傳播。于是,B站、抖音、快手就成了網球視頻的集聚地。
好景不長。用戶們在享受了較長時間的免費資訊和便捷視頻之后,突然發現高質量的內容越來越少了。
傳播渠道在不斷更新迭代和創新,而高質量的東西永遠稀缺。這一方面是因為愿意沉下心來認真踏實制作內容的人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現在的用戶水平在不斷提升,欣賞閾值比過去高了很多,他們很難被打動和吸引。
正如自媒體興起之后,民間的段子手不斷涌現,那些演小品的、說相聲的人創作難度就越來越大——觀眾不再像過去那樣很容易就被逗樂了。
這就形成了一個悖論——以前的內容質量很高但供應量太少;現在的內容供應量極大豐富但質量下降了。兜兜轉轉,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呢?
當然是進步。畢竟沒有人愿意回到過去、回到每月盼著雜志到來后爭相傳閱的時代。
如此想來,美國《網球》雜志停印并不值得大驚小怪,也無需過多解讀,它就像一位百歲老人的無疾而終。你若是心生感慨的話,只能說明你已經老了。
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會打。(來源:網球之家 作者:云卷云舒)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