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國 - 校隊成立百年、李惠堂曾到訪,昆一中足球史有圖有真相

導讀 特約記者左瑞昆明報道 在市民心里,昆明市第一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包括哲學家艾思奇、物理學家楊振寧、數學家熊慶來在內,都是該校的校友...


特約記者左瑞昆明報道在市民心里,昆明市第一中學是一所百年名校,包括哲學家艾思奇、物理學家楊振寧、數學家熊慶來在內,都是該校的校友。而在昆一中遍布各行各業的校友當中,卻有很多人以母校的足球為榮,不僅因為這里出過國腳以及省隊教練、隊長、球員,他們還特別留戀自己的在校時光,對自己的足球教練、隊友念念不忘。


9月中旬,第一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男子高中年齡段U17組第三階段預選賽在昆明舉行。作為海埂賽區唯一的主隊,昆一中面對實力普遍更強的對手,最終在13支參賽隊中名列第五。雖然沒能晉級下一階段的比賽,但在主教練趙健看來,他們已經完成了“參與、體驗、提升”的三大參賽目標,最重要的是“球隊打出了昆一中的精神氣質”。

從1905年建校算起,117年的歷史煙云中,時任云南省長公署秘書長周鐘岳1926年為校慶題寫的八字校訓“誠敬勤樸,公勇嚴毅”,被鐫刻在昆一中校門口的巨石上。如果說日常的學習訓練,足球隊員在踐行著“誠敬勤樸”,那么在全國大賽的舞臺上,“公正、勇敢、嚴謹、堅毅”則呈現得更為明顯。

現任校長趙燦東1985年到昆一中從事歷史教學,2008年起統領全校工作至今,已經在昆華園扎根38年。用趙校長的話說,他是“用歷史老師的眼光來挖掘昆一中百年歷史的精神文化”,通過挖掘校訓、校徽、校歌的內涵,以及主編校史志,建設校史館,為這所百年名校注入更大力量。

除了致力于推行“誠敬勤樸,公勇嚴毅”,重視體育的趙燦東還擔任學校足球隊的領隊,也樂見學生在球場上運用本校特有的精神財富。在他眼中,每個學生的特長不一樣,有的可能文化學習好,有的可能長于音樂、體育,而昆一中通過各種活動,“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優勢,從而找到自信、自尊。”

▲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昆一中主帥趙健指揮比賽

海埂參賽期間最讓球隊難忘的是,有三場比賽通過互罰點球獲勝的經歷。趙健承認本隊有多場比賽場面處于被動,但隊員在精神意志方面從未居于下風,“這次參加全國賽事,充分展示了我們的自信和拼搏精神,應該說把校訓里的這個‘勇’字體現得非常透徹。”

據了解,自2016年開展高中組校園足球聯賽以來,昆一中在已經舉辦的六屆昆明市高中聯賽中五次贏得冠軍,期間還屢次斬獲云南省校園足球總決賽桂冠。這次代表昆明市出征首屆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從校領導到教練組、全體隊員,都格外重視這個“在家門口參加高水平比賽的機會”。

在這項規模空前的新生賽事中,勇字當先的昆一中有四名球員先后當選全場最佳球員:張譽懷、周正、周宇琨、張軒愷。而在三場平局進入點球決勝的比賽中,守門員周宇琨都扮演了關鍵角色——他不僅每次都能撲出對手點球,而且每次都親自罰入致勝的點球。

▲昆一中門將周宇琨在海埂賽區三度扮演點球決勝的終結者

出于對周宇琨的心理素質、腳下技術的了解,每次點球大戰,趙健都會做精心的安排,“一般來說,看到門將站在罰球點上的時候,對方門將的心理負擔會很大。”另外,日常訓練時他就很重視隊員心理、點球技巧等方面的細節,甚至訓練到天黑以后,他還安排球隊在光線不足的條件下進行點球練習。

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6點,以足球特長生為班底的昆一中校隊都會開始訓練,直到晚上8點半結束,隊員們才飛快地吃飯、沖澡,奔向教室上晚自習。由于本地同年齡段實力相當的對手不多,他們經常在周末前往昆明各所高校,挑戰更大年齡段的校隊。寒假適逢職業隊冬訓時,他們還會去各個基地找俱樂部梯隊過招。

據了解,趙健2016年大學畢業后入職昆一中僅一年,就通過選拔獲得了中國校園足球教練員赴法留學的資格。經過在馬賽三個多月的學習,法國青訓的理念和模式對他影響很深。之后又融入了中國足協青訓大綱里的思路和方法,漸漸形成了一套他認為更接地氣、更有成效的訓練手段,“每一天、每星期、每個月、每階段,我們都有不同的訓練要求。”

在以文化學習、高考成績為重的高中名校里,像昆一中這樣的學校頗為罕見:堅持每周五練,每次訓練2.5小時,周末以賽代練。自從走上教學崗位后,趙健就堅持這樣的訓練模式,理由是:既然學校那么重視足球,學生那么喜歡足球,就不能讓昆一中的足球傳統、文化傳承“斷送在我手里”。

▲海埂賽區唯一主場作戰的昆一中以勝利收官

在昆一中,學校領導對足球重視絕不僅是一種姿態,而是具體硬件設施、校園氛圍、訓練補貼、參賽經費等各方面的傾力保障。相關的組織架構上,除了校長親任足球隊領隊,分管體育的副校長李蓉主抓球隊建設管理,教務處也設置專職干部負責球隊競訓的具體事宜。

與近七年來雨后春筍般涌現的全國校園足球特色校相比,昆一中的足球文化有著更深厚久遠的歷史根基。這一特點不僅讓歷屆校長備加重視,更讓當過歷史老師的趙燦東尤為珍惜,也讓喜歡足球的在校師生、歷屆校友們特別自豪。

據校方提供的史料顯示,1905年成立的“省會中學堂”是昆一中的起源,而在易名“云南省立第一中學校”之后4年,即1916年,該校發布的《課外運動規則》當中,已經就足球比賽的規則、足球場地器材的使用明確了一系列具體要求。

▲云南省立第一中學校1916年發布的《課外運動規則》

73歲的劉曉燕先生1980年進入昆一中,退休后被返聘到校史辦公室,從事校史檔案研究已經13年。他認為,“勇”字很少出現在國內高校或中學的校訓里,昆一中卻恪守如初,起因是受蔡元培先生執掌教育部時倡導的“軍國民教育”影響,而這種尚武精神體現在教學活動中,就是體育課程、體育類的課外活動備受重視。

▲校史辦公室負責人劉曉燕已經在昆一中供職42年

在1925年發行的《云南省立第一中學校刊》第56期“本校體育消息”欄目中,不僅登載了一份含干事和隊員在內共14人的“校際足球代表隊”名單,還羅列了當年4月5日至6月1日期間,由4個班級代表本校出戰另一學校球隊的6場足球比賽的結果:4勝1平1負。


▲1925年校刊中刊載的校隊相關信息

以上有據可查的文獻表明,上世紀二十年代,昆一中在足球上不僅已有校隊建制,定期進行有組織的對外交流比賽,而且校園足球已深入到班級層面,而當時全校約有8個班。劉曉燕對此解釋稱,昆一中建校伊始占地面積就很大,有足夠的場地條件來開展足球運動。

1932年更名“云南省立昆華中學”之后,該校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到18個班,足球氛圍愈發濃厚。據1994年出版的《云南省志 卷七十二 體育志》記載:昆華中學每天下午4時半至6時進行課外體育活動,內容有球類、國術等。足球活動,在昆華中學已形成傳統,參與者占全校半數以上。

▲1933年云南省立昆華中學高中部足球隊合影

這一時期的現存史料中,開始出現該校足球隊的珍貴合影。1938年秋,為安置西南聯大師生,昆華中學騰出校舍,全校師生徒步前往玉溪九龍池繼續辦學;1940年秋,全校又遷往澄江堅守兩年。“可能是沒有場地,四年的流浪教學,找不到任何開展足球活動的記錄,”劉曉燕說,但強身報國的傳統沒有丟,有學生抗戰期間在玉溪打棒球的照片為證。

1942年秋,全校回到昆明后,一度因國難而中斷的足球在昆華園迅速回暖升溫。1947年冬,球王李惠堂父子率隊來昆做義賽表演數場,觀眾場場爆滿。在劉曉燕年輕時從學校前輩口中獲得的印象中,李惠堂現身昆華中學的足球場時,現場同樣人山人海,1.4米高的學校圍墻根本攔不住校外的民眾……

劉曉燕稱,昆一中第一任足球主教練王昌錫,對促成“球王進昆華”一事起了很大作用。據了解,王昌錫是1933年云南省選送到上海東亞體育專科學校深造的首批學員之一,屬于全省最早的專業體育師資力量,畢業后曾執教于昆華中學,后調任云南省立體育專科學校校長。1950年,昆華中學更名“云南省昆明第一中學”后,王昌錫重返昆華園任教。

云南省體工隊足球隊1958年成立以前,為參加1953年的西南區和全國足球比賽,王昌錫受命出任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支云南省足球代表隊的教練。率隊征戰同年的西南區足球比賽時,他帶上了幾名昆一中的學生,其中之一是校隊門將馬克堅。

▲1953年昆明一中足球隊合影。前排左一為王昌錫,左四為馬克堅

馬克堅賽后入選了西南區體訓班足球隊,次年進入西南隊,1955年西南區撤銷后,他進入四川隊。1959年,時年23歲的昆明小伙入選國家二隊,第二年開始為國家隊把守球門。1964年從國家隊退役后,他潛心足球工作,并給職業化之后的中國足球帶來更大的影響。

2000年12月,海埂基地建設和足球高原冬訓的倡導者、足球職業化改革的核心人物、從施拉普納到米盧的洋帥推動者、時任中國足協技術顧問馬克堅,以校友身份重返母校,并寫下祝福:發揚昆一中優良傳統,培育新世紀全面人才。

▲2000年馬克堅回母校與校足球隊合影

從昆一中走出的中國體育精英不僅來自足球。1953年與馬克堅幾乎同時離開昆一中,成為籃球運動員并在國家隊大放異彩的是楊伯鏞。后者1954年進入西南區籃球隊,兩年后升入國家隊成為主力前鋒,上世紀八十年代領軍中國女籃先后贏得亞運會冠軍、世錦賽季軍、奧運會銅牌,之后擔任中國籃協副主席。

據《云南省志》的有關記載,昆一中還是排球在云南的起源地之一,上世紀二十年代就率先開展排球運動,曾獲1930年云南省運動大會排球項目亞軍、1934年排球錦標賽冠軍。直到現在,三大球依然是昆一中學生熱衷的體育選項。

包括三大球項目在內,體育在這里并非特長生、網點生們專享的權力。對校園體育來說,更重要的是普及。高一新生經過上學期的測試和訓練,下學期將確定自己的體育選項,最低目標是掌握比賽規則、能夠欣賞比賽、學會參與技能,以激活學校的運動氛圍,開發學生的運動潛能。

▲點球大戰的勝利

仍以三大球為例。每逢上學期的秋實杯、下學期的春風杯班級聯賽進行期間,昆華園格外熱鬧,運動場活力四射。比賽通常要求每個班出兩個隊,賽程跨度為半個學期。在田徑、網球、健美操、武術眾多等選項之外,隨著游泳池的改建完成,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掌握又一門運動技巧和生存技能。

如今的昆一中,除了露天田徑場、三大球場地,一座獨特的地下體育場為雨天開展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等運動提供了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新學期除了對足球場的天然草皮進行翻修,全新升級的球場照明系統,也為從黃昏練到黑夜的足球訓練改善了條件。

據教務處副主任劉勁松介紹,學校身為省級重點中學,卻并未因此忽略學生的體育特長和全面發展。這從他負責的體育競賽和學科競賽工作中就可以窺見一班:盡管今年省級的高中物理、生物競賽第一名都來自昆一中,但他很清楚,體育方面投入的經費超過了學科競賽。

昆一中的體育課是不允許被其他科任老師占用的。以趙健為例,每周除了五天的足球隊訓練,還有14個課時的教學任務,隊員的學習督導和心理輔導則是家常便飯。足球幾乎成了生活的全部,以至于來到昆明六年多,他還像個陌生人,除了從學校回家的那條路,所有行車路線都需要導航。

▲趙健的弟子們在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展現風采

有了深厚的傳統、充裕的經費、熱烈的氛圍、優質的硬件,還需要專業的師資。從足球教練的任用,就能看出昆一中對師資力量的重視。新中國成立后,作為云南省最早的專業體育教師之一,王昌錫再次挑起了昆一中足球的大梁。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有過專業足球運動員經歷、畢業于云南師范大學的龔繼佳老師拿過接力棒,繼續推動該校的足球發展。而在龔去年退休之前,已經和繼任者趙健合作了六年。

原籍蘭州的趙健曾是甘肅省體校的一員,也入選過甘肅天馬、甘肅眾友俱樂部梯隊。在家鄉職業球隊紛紛解散、個人運動生涯前路茫茫時,他選擇了絕大多數同齡人參與競爭的另一條路——高考。最后他在西南大學主修運動訓練,并沒有改變足球的專項和信念。

盡管自己年少時有過職業足球的夢想,但作為一名高中教練,他覺得應該更現實地去考慮隊員的未來,“他們已經十六七歲了,這個時候往職業足球的方向走,已經太晚。所以我認為,最適合他們的路,就是憑借足球的才能考進更好的大學。”讓他欣慰的是,這幾年下來,很多隊員都考上了自己向往的學校,比如廈門大學、同濟大學、南方科技大學……

除了專門的足球網點生,校隊每年都有對足球感興趣的非網點生加入。其中有個女生之前并沒有踢球的經歷,到了昆一中才開始愛上足球,參加系統訓練,最后考上了北體大的運動康復專業。足球不僅影響了她的性格,還改變了她的人生道路。

▲昆一中在五六名決賽中擊敗重慶一中

面對昆一中厚重的足球積淀、足球隊輝煌的歷史戰績,趙健很清楚,自己到任后迎來的“六年五冠”只是對傳統的保持和延續,談不上什么創舉或突破。因此他一直鼓勵隊員,不要滿足于在全市、全省爭鋒,要勇于到更高的平臺上挑戰自己。“我也一直希望其他學校的對手越來越多、水平也越來越高,只有這樣,云南的校園足球水平才能共同提升。”

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昆一中足球隊就曾代表云南省參加全國性比賽,而2017年和2018年,趙健也曾兩度帶隊參加全國校園足球聯賽西南賽區的比賽,第一次名列第十二名,第二次升至第六名。顯然,這不是這位校園足球“海歸派”的終極目標。

趙健目前最大的困惑,一是網點生進校時的水平本就參差不齊,二是只設高中部的昆一中,三年的訓練周期太短,隊員剛被調教成型就面臨畢業。為此,他已經向校領導提出建議,希望能借助昆一中教育集團的整體優勢,面向集團旗下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在內的13個辦學點,擴大選材范圍,延長訓練周期。

按照趙健的設想,如果把目前已探索成熟的訓練模式從小學起一以貫之,進而打造出一個自成一體的青訓體系,球員的水平、球隊的競爭力都會大有改觀。“相信到那個時候,云南的高中球隊在全國性比賽中排名靠后的現狀會有所改變,”他說,“而且部分球員在初中階段往職業足球的方向去謀求發展會更有希望。”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