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智庫
編輯|王曉旭
日本最新研究顯示,在2005年出生的日本人中,半數男性以及42%的女性可能終生不會要孩子,而這可能令日本社會保障系統面臨巨大挑戰。日本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當前我國人口負增長,年輕人生育意愿相比以前下降,我國相比日本情況如何?搜狐智庫連線著名人口學家易富賢,對此進行解答。
易富賢表示,日本生育率低的原因跟中國類似,具體如下:
一是心理上,不愿意生孩子。傳統的生育文化已經被現代社會經濟摧毀,傳統的養兒防老已經被社保制摧毀。多子多福在現在變成了多子少福,因為養孩子的成本是父母承擔,而回報是給社會的。生育孩子給父母帶來的精神回報和物質回報都已經非常微弱,因此生育動力不足。
二是物質上,養不起孩子。年輕人剛進入職場是弱勢群體,工資水平養活自己都困難,沒有能力成家生育。
三是生理上,生不了孩子。日本和中國都非常重視教育,受教育水平提高,年限增長。導致結婚、生育年齡推遲。傳統社會20歲左右結婚,生育能力較強。但2022年日本男性初婚年齡推遲到31.1歲,女性29.7歲。日本女性生育第一個孩子的平均年齡推遲到30.9歲,很多人已經沒有生育能力了,有一些人想生第一個或者第二個孩子的時候已經生不了了。
中國相比日本,情況如何?易富賢表示,日本在東亞地區的情況是最好的,日本的生育率最高,目前是1.26。中國的生育率比日本還低,官方統計公布為1.0,實際可能只有0.9。目前日本人婦女平均打算生2個以上孩子,但實際生育率只有1.26。韓國、香港的婦女打算1.92、1.41個孩子,但是2022年實際生育率只有0.78、0.70。中國婦女平均只打算生1.64個孩子,其中“90后”只打算生1.54個,“00后”只打算生1.48個。另外,中國的結婚數自2013年以來已經下降一半,20歲至24歲結婚數更是下降四分之三,中國結婚率下降比日本快,離婚率卻遠比日本要高。中國的住房壓力和青年失業率都比日本高。因此,中國的情況比日本嚴重很多,今后很難將生育率穩定在0.8,那么總人口將降至2050年的10億、2100年的3億。中國目前的出生數只占全球的6-7%,總人口在2050年也將只占全球的11%,2100年占全球的約3%。
那么,如何解決生育率下降的問題? “這很難,日本只是在‘養不起’上做了點小文章,在‘不愿生’、‘生不了’上束手無策。” 易富賢表示,少子化導致老齡化,進而導致日本經濟衰退,日本人均GDP在1995年時是美國的1.5倍,在2023年只是美國的44%了,并且接下來還會下降。年輕人要交稅養老人,更養不起孩子,生育率會更低,陷入惡性循環。
通過降低生育成本的方式提高生育率效果如何?易富賢稱,日本通過提供免費幼兒園服務、實施中小學免費舉措、給19歲以下兒童提供免費醫療等,來降低養育成本,但是成本高,效果不好。日本生育率從2005年的1.26提高到2015年的1.45后,在2022年又下降到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