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芯片戰與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導讀原標題:中美芯片戰與我們每個人的未來來源:西西弗評論紐約時報撰文稱:芯片戰是關乎中美兩國生死存亡的戰爭。而大部分善良的中國人,卻還...

原標題:中美芯片戰與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來源:西西弗評論

紐約時報撰文稱:芯片戰是關乎中美兩國生死存亡的戰爭。而大部分善良的中國人,卻還沒有意識到這場“戰爭”對我們每個人意味著什么。

1

網絡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比較中國和歐美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文章,也能看到很多抱怨。中國人活著比歐美人辛苦的多,工作更累更卷,生活水準也不如發達國家。這是事實,我們的人均GDP剛剛超過世界平均水平,只是美國的六分之一。每個人都希望錢多事少,都希望過得更加幸福。然而,讓中國十四億人,過上歐美發達國家的生活,需要什么樣的先決條件?

今天,全世界的人均GDP大概是1.2萬-1.3萬美元,追上發達國家,人均GDP怎么著都得是全世界人均水平的兩倍吧。

二戰之后的78年中,超過1000萬人口的國家,從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GDP,增長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真正實現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只有日本和韓國。幾個月前寫過一篇關于這個話題的文章《過去60年的主要國家的經濟增長和中等收入陷阱》

其他試圖追上發達國家的追趕者,有的選擇了進口替代戰略,有的選擇了出口導向戰略,但除了日本和韓國外,無一例外,都折在了中等收入陷阱里,走不出來。靠貿易保護,走進口替代路線的國家,沒有能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這些靠保護茍延殘喘的公司,毫無市場競爭力。走出口導向的國家,初期似乎能實現“經濟奇跡”,但最終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也是寥寥無幾。

為什么出口導向的國家也無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原因很簡單,出口導向的國家經濟增長要靠出口產品的全球競爭力,而對這些國家來說,產品的全球競爭力主要就靠成本與價格。當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增長到接近全球平均水平時,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成本優勢消失。而這個世界上,永遠有窮國,永遠有更低勞動力成本的地方。如果一個出口導向型國家沒有自己的技術優勢,沒有自己掌控的產業,發達國家的企業為了追求成本優勢,轉移產業,這些國家的經濟奇跡,也就猶如曇花一現了。

日本韓國之所以能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第一是不斷的,持之以恒的進行產業升級,第二是經濟發展依托本土企業,而不是外資企業。三星就算把生產轉移到中國和越南,但總部還在韓國,最大的經濟貢獻還是給韓國的。相反,如果一家外國企業把生產線從一個國家轉移走,剩下的只是破舊的廠房和失業的工人,其他的一切都不復存在。

一個窮國如果想成為發達國家,出口導向是初期最好的策略。靠廉價勞動力,從一窮二白開始積累資本和技術。但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如果還是走出口導向策略,依靠外國企業和外國需求發展經濟,就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產業升級和本土企業,才是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

如果我們希望人均GDP再翻一番,成為發達國家,第一是技術能否持續進步;第二是本土企業能否發展起來,建立全球競爭力。其他的都不那么重要。

這一點,美國非常清楚。

2

7月13日,紐約時報登了一篇文章《‘An Act of War’: Inside America’s Silicon Blockade Against China》。

美國政府在2022年10月7日頒布了新的出口管理條例,企圖削弱中國生產甚至購買最高端芯片的能力。這篇文章把美國對中國芯片產品的封鎖,稱之為向中國發起經濟戰的宣戰文書。

文章中寫道:

前文講到,中國走出中等收入陷阱,人均GDP再翻一番的核心就是兩點,第一點是技術升級,第二點是本土企業的崛起。美國的技術戰也圍繞這兩點進行。我認為,技術戰的開始,不是10月7日,而是特朗普時代美國對華為的制裁。

之前,美國的技術封鎖,也只是限于美國的技術和產品。但為了徹底打死華為,美國前所未有的升級了對美國產品的認定標準,全面的貫徹實踐了治外法權。紐約時報這篇文章這樣寫道:

美國的邏輯是,就算一個產品的產品制造運輸銷售和美國沒有一點關系,只要用了美國一丁點的技術,美國就有權管理,其他國家的企業也必須遵從。美國這種治外法權之所以能貫徹,還是依靠美國的霸權,以及使用這個霸權的意愿。換言之,其他國家的企業聽美國的話,一個是美國手里有槍,第二是企業相信美國人敢開槍。

毫無疑問,美國的制裁給了華為重大打擊。而蘋果,成為了華為手機折翼的最大受益者,成為了有史以來市值最高的公司。初戰似乎告捷的美國政府,隨后全面升級技術戰,把戰線擴大的華為之外的其他中國企業。如果美國在這場技術戰中取勝,阻斷中國的技術進步,壓垮華為這樣的本土企業,毫無疑問,中國將無法走出中等收入陷阱。普通中國人對發達國家生活的憧憬也將化為泡影。

中美兩國的未來取決于這場芯片戰的勝負。在美國,很多人對此已經有充分認識。遺憾的是,在中國的輿論場上,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人很少。當紐約時報的文章作者,采訪美國負責芯片戰的相關官員時,

一個有趣的細節,在紐約時報中文網把英文文章翻譯成中文時,同樣的’Life or Death',在翻譯成中文時,形容中國用的是“國運”,形容美國,用的是“存亡”。紐約時報中文版的編輯,也小心翼翼的在中文翻譯時,向中文讀者淡化這個問題對中國的嚴重性。

3

今天網絡上,有很多怨言,經濟增長不如預期抱怨,出口從歷史最高點跌了一些,抱怨,股市不漲抱怨,青年失業率高抱怨。

這些抱怨都沒錯,都正常。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中國目前在面臨什么樣的局面?按美國的說法,是一場關乎存亡(life or death)的“戰爭”。未來五到十年,這場芯片戰爭的勝負,從某種意義上,將決定中國和美國的命運,也將決定世界的戰爭與和平。

歷史上,禁運封鎖發生過很多次,強國禁運弱國,一般效果還可以,比如美國禁運古巴和伊朗。但如果兩個國家實力差距并不懸殊,就幾乎沒有靠禁運打垮對方的例子。要么是禁運失敗,封不住(比如拿破侖的大陸封鎖);要么是禁運本身比較成功,但后面就是真正的戰爭(比如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前文中提到,美國搞治外法權,其他國家的企業老實聽美國的話,一個是美國手里有槍,第二是企業相信美國人敢開槍。今天中國手里的槍,也許不如美國好使,但也算有槍。中國今天的問題是,沒人相信中國敢開槍。如臺積電真的相信對華為的禁運可能導致臺海的戰爭,我相信他們的選擇將會不一樣。

中國今天對和平崛起還是有充分的信心,也從來不認為美國的技術封鎖和芯片戰,能擋住中國技術創新的腳步。所以,美國認為芯片戰是關乎life or death的戰爭,中國卻還沒這么在乎,覺得慢慢來,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夠了。所以,沒人相信中國敢開槍也很正常。因為中國目前覺得,現在不需要,也不應該用槍。

坦率地說,如果真的美國用芯片卡死了中國,中國被逼急了,兔子急了也會咬人。畢竟世界芯片生產的中心就在臺灣,中國大陸一方既有祖國統一的目標,也有實現統一目標的軍事力量。中國目前還有信心,所以不想掀桌子,不想用槍,目前,中國大陸追求的還是和平崛起,和平統一。但未來如果芯片戰真輸了,技術升級的道路被堵死,情況就完全不同。日本當年只有美國十分之一的工業能力,都敢掀桌子。今天中國的工業能力比美國更強,怎么可能坐以待斃呢。

不管你站在中美之爭的哪一方,如果你還愛好和平,希望戰火盡量晚一點到來,就應該希望于美國的芯片封鎖失敗,中國的技術升級和經濟發展不會被打斷;希望中國自始至終對和平崛起抱有充分的信心。否則,亂世真的就在眼前了。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