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訊 記者羅忠明 通訊員朱強 5月27日,鶴山“千里步道”(彩虹嶺古驛道)啟動儀式在彩虹嶺森林公園(宅梧鎮一棵樹露營基地)舉行,標志著鶴山“千里步道”項目正式啟動,將打造“主線簇群、支線串聯”的“千里步道”格局,展現千里風光、一路美景一路詩畫的壯麗意境。
啟動儀式開啟前,兩支登山隊伍分別從彩虹嶺古驛道設于宅梧鎮及鶴城鎮的出入口出發,一路攀登至儀式啟動現場,感受自然風光與歷史人文,領略南粵古驛道的嶄新風采。
彩虹嶺古驛道始建于清雍正年間,距今已有近300年歷史。1732年,清政府建立鶴山縣,當時,鶴山縣以皂幕山為中心,分割成東西兩部分,周邊一帶成了荒山野嶺,而且當時人們來縣城辦事或做買賣得繞道水井,來回要步行兩天。于是,鶴山首任邑令黃大鵬號召在皂幕山脈中間較平緩處拓鑿雙橋至縣城山徑羊腸小道,使兩地路程縮短為30里,便于兩地人民出行,暢通了司署之間的公文往來,有效解決了皂幕山盜源問題。
據記載,因古道“虬蟠千仞,如一道長虹架往雙橋”,黃大鵬聯想起李白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意思就是這條山道就如一條彩虹從鶴城跨越雙橋都,便把這條山路命名為彩虹嶺,也就是人們所稱的“彩虹古道”。
研究者認為,彩虹嶺古驛道的修建在當時是一項創舉,是鶴山建縣之初修筑的一項重要的交通工程,聯結著鶴城鎮和宅梧鎮,也是當時肇慶、韶關至珠三角的重要官道之一,極大地推動了鶴山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在近代革命史上,彩虹古道留下了挺進部隊的足跡和紅色的印記,是鶴山乃至廣東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見證,代表了鶴山人民不畏艱險、開拓進取、勇于斗爭的精神。
如今,彩虹嶺古驛道煥發新光彩,正式納入鶴山“千里步道”項目建設。該項目是發展和重塑鶴山鄉村空間價值、經濟價值、生態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落實省委“百千萬工程”,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也是整合綠道、碧道、森林防火路、四好農村路等部門資源,整合紅色、綠色、文化、體育、生態、旅游資源的一項“小切口、大變化”的改革。
鶴山“千里步道”規劃圖。
鶴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鎮就表示,“千里步道”項目是深入貫徹落實廣東省委對高水平謀劃推進全省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要求,積極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優質文旅項目涵養城市底蘊、助力鄉村振興、推動鶴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鶴山將以實施“千里步道”特色游徑提升行動為切入點深化創建廣東省全域旅游示范區工作。
“千里步道”主線長約291公里,支線長約350公里,按照“以找代建、全線貫通、低開發低沖擊”的規劃原則,整合全市范圍各類步道、景觀等豐富多元的文旅要素融合發展,是鶴山唯一一條集戶外運動、自然體驗、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閑旅游于一體的步道體系。
“千里步道”突出三大特色:串聯大雁山、華僑城古勞水鄉及香草地等主打景區,飽含多元旅游體驗,彰顯張弛有道的生活方式,趣玩活潑多彩的鄉村生態;融合紅色元素,展現厚重革命歷史,大力推廣雅瑤宋氏大宗祠、龍口世昌溫公祠、宅梧余氏大宗祠、址山張懷樓與鶴城華南樓等紅色景點;探秘文物古跡,暢通文化傳承路徑,將鐵夫畫閣、梁贊故居、古勞水鄉石板橋、龍口霄南鮮卑古村落及鶴城茶行街等文物建筑打包推介。
為高效推進“千里步道”建設,鶴山優先推動示范段建設,發揮先行先試、示范帶動作用。示范段東起鶴城鎮的茶行街,西至宅梧鎮的廣東人民抗日解放軍司令部舊址,依托彩虹古道、鄉村碧道、古街巷、田園村道、山林道等現有道路沿線串聯起華南樓、彩虹古道、古亭古橋、田心村、五星村、水美鄉村等眾多文旅資源,總長約47.6公里。
“千里步道”先行示范段規劃圖。
鶴山將通過“千里步道”特色游徑將各鎮(街)的景點、餐飲、酒店串珠成鏈,拉動發展越野運動、休閑觀光、人文體驗等相關產業,擦亮“千里步道”特色游徑品牌,使之成為繼大雁山、古勞水鄉、源林生態園等優質項目之后的又一新業態,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城市1-2小時生活圈的一款集自然生態、人文歷史、特色美食、休閑娛樂于一體的高人氣網紅文化旅游體育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