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星之旅:蘇東坡傳》|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35期

導讀 原標題:《孤星之旅:蘇東坡傳》|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35期【搜狐文化】“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又和廣大網友見面了,該榜單由國...

原標題:《孤星之旅:蘇東坡傳》|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第35期

【搜狐文化】“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又和廣大網友見面了,該榜單由國內人文社科領域優秀出版單位與媒體聯合推出,致力于推薦優秀中文原創圖書,每月初定期更新。

本書是一部以山東濟寧為經驗個例、士紳活動為主線展開的城市史個案研究著作。有別于以往的明清史研究關注點集中在江南地區的情況,本書將研究視野擴展到因大運河興起而繁榮的北方城市山東濟寧,并注重將江南地區與濟寧進行對比。濟寧士紳在對城市的塑造過程中,展現了地方力量與國家權力的精彩博弈,也通過與“商”這個階級的緊密聯系,呈現出明清時期北方運河城市繁榮的商業貿易和城市化生活。本書豐富了讀者對明清歷史認知的面向,也為明清區域社會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和補充。

本書所論為廣義新史學,既包括王國維“開山”的“新史學”,又含有郭沫若“開辟草徑”的馬克思主義新史學,有別于其他關于“新史學”的著論。最精彩之處,在“神游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于同一境界”,縱論各史學大家。詳述王國維、陳垣、陳寅恪、郭沫若等史學家的學術成就和治學理路。注重歷史細節,郭沫若造訪史語所的生動場景,以及郭沫若與陳寅恪之間的恩怨糾葛,深入人物內心,對歷史懸案給出新的解釋。

本書為“六合叢書”最新一種。本集以人物為綱,收錄關于近現代知識分子的隨筆三十余篇,包括陳寅恪、陳垣、傅斯年、呂思勉、顧頡剛、楊絳等。所涉主題如陳寅恪的“恪”字究竟怎么讀、陳寅恪與傅斯年的交往、顧頡剛在五六十年代的經歷,大多有趣味而有意義。大部分文章此前發表于《讀書》《中華讀書報》等報刊,亦有幾篇為首次刊布。

“古意”,是中國藝術的一個重要審美范疇,不僅貫穿古今,而且通行于文學、美術和音樂等諸多藝術領域。不僅是藝術技巧的要求,也是藝術作品精神氣韻的體現。本書主要通過搜集隋唐墓葬中出土銅鏡的資料并結合隋唐時期的文化背景而展開研究。在資料整理與分析的基礎上,探討銅鏡古意之蹤、古意之源、古意之造、古意之美。

全書分為三編十五章,共三十五萬多字,千幅插圖。在第一編中,作者從七個不同的方面簡述了中國當代藝術在21世紀所面臨的情境因素。第二編與第三編是全書的主體部分。第二編重在介紹曾被人們劃在“另類藝術”范疇里的影像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與綜合媒介藝術等,第三編則主要圍繞傳統媒介的當代轉換而展開。全書安排了兩條發展線索:其一是文字部分,其二是圖片部分。文字部分按時間順序梳理了當代藝術大事件,圖片部分為三百位當代藝術家的三百五十余件代表作品,并配有“作品簡介”“藝術家簡歷”。本書具有工具書的功能,融學術性、知識性、歷史性、文獻性、直觀性與可讀性于一體,適于藝術家、批評家與文化學者及大眾閱讀。

中國現代民俗學和社會學運動都有著繁雜的演進風景。在吳文藻、楊堃、趙承信、黃迪、林耀華和黃石等先生的指導、參與下,先后以清河試驗區和“社會學實驗室”——平郊村(前八家村)為平臺,在充分借鑒孫末楠民俗學說(Folkways)的基礎上,采用局內觀察法和社區功能論,燕京大學師生的民俗學研究經歷了從風俗、民俗到禮俗的轉型,產生了一批熱描人生常態的民俗學志,形成了社會科學化的民俗學——“社會學的民俗學”這一支脈。這也反向使得燕京大學社會學本土化歷程有著濃厚的民俗學基底。

這是一部圍繞傳統中國民間歌謠、故事、傳說等口頭表達,展現中國民間故事發生、流傳、變異的規律性和復雜性的著作。民間文化常常受到精英文人的無情嘲諷甚至尖銳批判。可是,只要我們浸入民間,“屈尊”聽聽那些被污名化的王婆、王大爺的聲音,就會知道,即便是無稽之談的歌謠、俗語、傳說,也都各有其存在、傳播的因和由。本書充分利用民俗學田野調查的方法,結合文獻、地理、歷史、民風民俗、社會心理種種因素,揭示中國傳統民間敘事長久流傳的生命力。全書分為“歌謠與歌手的傳說”“愛情與婚姻的傳說”“頌神與造神的傳說”“命理與地理的傳說”“天災與人禍的傳說”五個部分,作者對于民間故事與傳說的推理層層展開,那些千姿百態、趣味盎然的古老故事與傳說也隨著作者的調查研究和推理分析浮現其生長蔓延的生機所在。

本書以中日兩國古典文獻中的“變身譚(動物變人、人變動物的文字記述)”為研究對象,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出發對其進行歷時性考察。分別對四種動物(狐、蛇、犬、龜)變身譚的主要情節、變身方向和其中的性別要素等作歷時性梳理,深入發掘其發生和發展過程的特點及所反映的文化內涵,是一本深入探討中日文化比較、古典文學中動物與人的變身幻化故事、古代中國與日本的變化觀以及中國文化海外傳播與影響的學術專著。

《近代嶺南報刊小說研究》

梁冬麗 著 《近代嶺南報刊小說研究》鳳凰出版社丨2022.12

本書以現存報刊能夠見到原文且年份明確的522篇小說及類小說為切入點,在全面收集整理現存近代嶺南報刊小說、小說理論及與小說相關的廣告、代理信息等資料基礎上,系統梳理了嶺南報刊小說從無到有,再到大部分報刊主要、固定欄目并專刊化的刊載歷程。從時間與空間的雙重維度探討了近代嶺南報刊小說的時代性與地域性特征,揭示了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意義。誠如程國賦先生序中所言,“該著將成為嶺南小說、嶺南文學重要的實證研究成果,有較強的學術意義”。

《大熊貓之路:一部絢爛的大熊貓文明史》

考拉看看 著 《大熊貓之路:一部絢爛的大熊貓文明史》現代出版社丨2023.3

本書從地理、生物、政治、歷史、人文等方面,將大熊貓的進化史與人類的文明史緊密聯系、并行講述。大熊貓是中國的國寶,是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在地球上擁有八百萬年的歷史。人類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的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于中國云南,地質年代為八百萬年前中新世晚期。可見,從史前時期大熊貓就與人類相伴同行,一路走來,直到今天成為人類社會中獨特、珍貴的動物伙伴。

本書以圖文并茂的方式,精彩講述了人類與大熊貓這兩個物種從相遇開始,就注定擁有深深羈絆的故事。在八百萬年的時光里,大熊貓和人類文明漸行漸近,人類給大熊貓種群帶去過威脅,又攜手拯救了這一珍稀物種,使其從瀕危狀態中走出,將其從可觸摸的實際存在變成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從古猿到能人,從直立人到早期智人,再到晚期智人,從始熊貓到小種大熊貓,從巴氏大熊貓到現生大熊貓,人類與大熊貓共同面對了自然的滄桑巨變。

聯合推廣媒體:搜狐文化、文匯學人、澎湃新聞·翻書黨、鳳凰網文化,歡迎更多出版部門和媒體加入“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