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熟”這個詞想必很多朋友都經歷過,但大數據中的“殺熟”可能很多人都沒聽過。作為一種全新的套路,全新的玩法如今已經不知不覺地滲透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可能大家都沒有注意到,你打車、訂酒店、買會員,這些都是常見的行為,但你卻在不經意間被我們一些最常用、最值得信賴的商家“殺”了。那么,今天就以揭秘的態度,讓大家看看他們現在是如何“殺熟”的。
煮熟了?還是殺手?
殺熟就是殺熟。
熟悉度:俗話說“熟悉是有價值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相對比較了解,長此以往才會有信任感。也就是說,熟人容易做事,關鍵時刻可以尋求更高的個人利益。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熟人社會。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理性對熟人關系的侵蝕,社會上出現了一些向熟人謀取利益的行為,即“殺熟人”。
如今,在極端自私和個人主義的驅使下,“煮熟”的人成為一些人直接獲利的吞噬目標,“殺熟”現象出現。所謂“殺熟”,簡單來說,就是絞盡腦汁,不擇手段,從熟人那里賺來騙去的錢和貨,以犧牲熟人的利益來損害他人和自身利益。看,你臉上帶著微笑,親切的交談和一聲問候,我會用刀輕輕殺死你。
以上兩段摘自百度百科,但不難看出,殺熟在社會上相當普遍。當然,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我們可能會越來越少地選擇從小商販那里購買商品,取而代之的是使用各種電商平臺和互聯網消費。沒錢就可以出門,只要有手機就可以完成所有的支付行為。但是,你不知道在這些看似正規的交易中,也有“殺人”的行為。
微博網友@廖師傅廖師傅曝光大數據“殺人”現象。
最近微博上有一個新聞故事可以說是非常受歡迎。一位名叫@廖師傅的微博網友講述了自己被大數據殺死的經歷。這位網友經常通過旅游網站預訂特定的酒店房間,每年的價格基本在380-400元左右。但是,當他通過前臺查詢酒店價格時,發現酒店價格只有300元,而用朋友的賬戶查詢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戶查詢還是380元。
事情一出來,可以說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除了訂酒店、訂機票、買電影票、打車,都涉及到“殺熟”現象。網友們也開始吐槽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被屠殺的經歷。
大數據時代,“殺人”難防。
事實上,互聯網“殺人”并不僅僅存在于中國。早在2000年,亞馬遜就出現了差異化定價的現象。當時,一位亞馬遜用戶刪除了瀏覽器中的cookies,在瀏覽之前的DVD時,發現商品已經從26.24美元降到了22.74美元。
消息一出,一股譴責的浪潮涌入亞馬遜。隨后,亞馬遜CEO貝佐斯對此公開道歉,稱這只是針對不同客戶的差異化定價實驗,與客戶數據絕對無關,只是為了測試。但是,在當時的互聯網環境下,顯然并沒有掀起太大的波瀾。
事實上,在互聯網行業,商家之所以能如此明目張膽地殺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在這樣一個數據共享的時代,商家可以隨便知道你的個人信息,通過大數據可以知道每個人的消費習慣,然后看著人們點餐,但是消費者卻一無所知。
本地用戶不在乎高價。
舉個簡單的例子,一些對價格不敏感的土豪或者用公款旅游的用戶,不會在意價格高一點。相反,砍價的人對你來說會更便宜。從經濟的角度來說,這不是問題,但既然商家會用你的個人信息來摸清你的消費習慣,那么定制你的消費計劃就有點擔心了。
“扼殺”消費并不違法。
那么肯定有人會問,“殺得好”不違法嗎?我可以明確告訴你:不違法。根據我國《價格法》第14條規定,經營者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務時,不得歧視交易條件相同的其他經營者。由于法律沒有詳細解釋“同等交易條件”,根據這一規則,一些平臺根據地理位置、手機型號、瀏覽記錄、消費記錄等做出的“差別定價”不能等同于“價格歧視”。另外,根據歐美的一些相關法律,這種行為并不違法。
這就像會員消費一樣。當你是會員時,你自然會享受到極好的待遇。沒有充值的只能隨波逐流。沒有人會質疑這種行為是非法的。但是,本質上,雖然商家根據消費者的消費能力區別對待是沒有問題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的。
說到成員,我想每個人。
絕對不陌生,上QQ要會員,看視頻要會員,聽音樂也要會員,甚至連下小片片都要會員,但這小小的會員還存在著不小故事。 蘋果套路深 只抽成不殺熟
如今的智能手機基本上就是分為兩大陣營,由蘋果主打的iOS和以國產手機為首的安卓陣營,但是其中有個有意思的事情,就是普遍蘋果用戶要比安卓用戶在享受服務方面要多花一部分錢。
本文就為大家講解到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