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Speaker homepod國行版以出色的音質評價綜合手

導讀在經歷了智能手機分組時代的洗禮后,行業對“風口”這個詞已經極度敏感,以至于所謂的下一個“風口”還沒有真正形成,渴望飛翔的“豬”們早

在經歷了智能手機分組時代的洗禮后,行業對“風口”這個詞已經極度敏感,以至于所謂的下一個“風口”還沒有真正形成,渴望飛翔的“豬”們早已提前插上了翅膀。邊肖信息技術之家著眼于智能家居領域,也是如此。近兩年,被視為智能家居樞紐的智能音箱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相互廝殺,提前將這個未來的戰場切割成碎片。

就在這個時候,智能手機時代擅長產品和生態的蘋果被殺了。

2017年,蘋果在當年的全球開發者大會上,正式推出了以Siri為座上賓的智能音箱HomePod。然而,直到今年年初,HomePod的國家版本才準備就緒。雖然《HomePod》要到1月18日才會發售,但《IT之家邊肖》已經有了兩個全國版的《HomePod》。那么,曾經引領智能手機時代的蘋果在HomePod能給我們帶來哪些不同的體驗呢?對行業有哪些潛在影響?值得買嗎?我們不妨從這個評價中學到更多。

典型的蘋果工業設計。

不說別的,第一次拿到蘋果HomePod,相信你會小聲說‘哇,好重’。雖然它的體積還不到兩桶方便面(高172毫米,寬142毫米),但它的重量已經達到了2.5公斤,可以跟上一個普通游戲本的重量。用一只手提起它相當費力。當邊肖有空的時候,他會被當作辦公室里的杠鈴。

看看HomePod的整體造型,簡單又扎實。整個揚聲器是圓柱形的。在剛發布的時候,網友把它比作家里常見的桶狀卷紙,挺貼切的。然而,這只是一個形象笑話。HomePod遠比卷紙精致,機身包裹著一層細密的織物,官方稱之為無縫網布。面料表面的網目大小適中,但不是很細。據蘋果公司介紹,這樣的材質和網孔設計的選擇也綜合考慮了表面材質對揚聲器音質的影響。目前,這種設計可以使揚聲器的聲音從櫥柜的整個主體均勻傳播,而不會被阻擋。

其實你會發現HomePod表面的面料厚度明顯,可以壓下去,感覺有點像海綿泡沫,很真實,而不是面料和音箱之間有縫隙的壓迫感。

但是由于這種表面材料,建議家里有貓的同學把HomePod放在不易攀爬的地方,否則愛玩毛球的貓會抓到,后果可想而知。

在HomePod的頂部是一個圓形的黑色玻璃觸摸面板,你可以用音量和歌曲觸摸HomePod。這是一個LED點陣顯示屏。當你對HomePod說‘嘿,Siri’時,Siri標志性的魔法動畫就會出現。播放音樂時,顯示屏上只剩下音量加減圖標,其他內容基本不會顯示在顯示屏上。

當你沿著織物表面來到揚聲器底部時,你可以看到覆蓋在內圈的柔軟的橡膠圓形腳墊。腳墊表面親膚,觸感細膩,摩擦力高。此外,HomePod有足夠的重量,這通常使它在桌面上保持穩定。

HomePod的電源線與揚聲器主體一體設計,從筒體下側引出,不可拆卸。電源線兩米長,表面做了防纏繞處理,設計備受好評。

總的來說,HomePod設計簡約而不粗糙,輪廓優雅,氣質簡約。放在家里,基本上各種場景都能搭配,能有效提升場景的設計感。HomePod的做工不用擔心,從表面面料材料和電源線的細膩感就能體現出來,品質感也很足。簡而言之,這是對典型蘋果式工業設計的絕佳詮釋。

第二,配對和使用都很容易。

將電源線連接到HomePod后,可以直接配對。HomePod配對的過程很簡單。你只需要將iPhone靠近揚聲器,屏幕上就會彈出配對設置頁面。這部動畫精致又酷。按照說明進行簡單的操作設置,然后打開手機中的《家庭》 App,看到HomePod瓷磚,表示配對成功。

輕按磁貼控制音頻的播放和暫停,按住磁貼進入詳細設置界面。這里可以定義HomePod所在的房間,設置是否允許播放不適合孩子的內容,是否可以語音喚醒等。邏輯并不復雜,稍微研究一下就能明白。

第三,最驚艷的是音質。

HomePod是一個聰明的演說家,聰明與否并不重要。在使用過程中,HomePod的音質首先給it之家邊肖帶來了極大的驚喜感,無愧于‘揚聲器’二字。

從HomePod的頂部到底部,首先是一個高振幅的低音單元直沖云霄,振膜由電機驅動,振幅可達20毫米。要意識到HomePod本身面積小并不容易。

在低頻單元下方,有六個呈環狀排列的麥克風陣列,用于捕捉房間內的各種聲音。憑借A8芯片強大的信號處理能力和蘋果的回聲和消噪功能,其無線電接收能力是有望的。

在麥克風下方,有一個由蘋果設計的七個波束形成高音揚聲器陣列,每個揚聲器都配有一個獨立的揚聲器。采用折疊喇叭設計,音樂可以不斷向中心傳遞,然后以360度的形式從底部散開,形成聲音的環繞空間感。

此外,HomePod的頻率響應范圍從40 Hz到20,000。

Hz 之間,整體而言,其基礎聲學配置確實比較出色。

­  而除了基本的配置,HomePod 在音質方面還有一些黑科技加持,首先就是蘋果獨創的空間感知技術。這項技術可以讓 HomePod 無論在房間的哪個位置,都可以憑借空間感知技術自動分析音質,并根據揚聲器的位置調整音效,還會將音樂分為直達聲和環境聲。直達聲包括主要的人聲和樂器聲,會傳送到房間中央;而環境聲則會分散至左右兩側,并從墻面反彈回來。

­  事實上,HomePod 這款產品誕生的最初動機并非"智能",而是為打造一個純粹的音箱產品,當時是 2012 年,智能音箱這個概念還遠沒有在公眾視野,蘋果的 Mac 音頻團隊出于興趣,希望做出一款"無論放在哪里,都不會影響音質"的揚聲器。通常對于音箱而言,音質的好壞區分度并沒有耳機那么明顯,因為音箱外放的音質往往還受到播放環境、空間等各種因素的影響。

­  而蘋果的這個目標和一項叫做"波束成形"的技術密切相關,這個技術可以指向房間內精確的目的地,來構建沉浸式的 3D 音頻體驗。在 HomePod 之前,已經有一些聲學品牌廠商在產品中利用聲音的反射功能達到類似的效果,例如 BOSE,HomePod 不同在于通過音箱集成麥克風傳感器來修正,校準不同方向的擴散和束導來測量空間,從而優化聆聽者的聽感。

­  在這個過程中,HomePod 會進行高強度的運算,分析音樂中的高頻和低頻聲軌的分配,輸出到高低音揚聲器中,然后再根據測量到的直達聲和反射聲數據,實時調整改善聲音模型,這種實時建模的方式在復雜度上可想而知,且需要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這很考驗研發端對對遠場和麥克風陣列數據的事實采集即運算能力,即便是老牌的聲學品牌廠商,沒有高強度的處理器配合專門的算法很難達到,這也是 HomePod 從立項到上市經歷這么長時間的原因之一。

­  說了這么多,還是要進入實際的"玄學測試"環節。IT 之家小編測試的第一首曲目是老鷹樂隊經典的《Hotel California(加州旅館)》。《Hotel California》的前奏開始,HomePod 的表現就十分驚艷,吉他的低音,中音區分非常明顯,低音雄厚有力,下潛較深,中音則清晰悅耳。Apple Music 中,IT 之家小編沒有找到現場版,錄音棚版本的《Hotel California》前奏相對簡單,前奏過后,人聲響起,這時沉重的鼓點成為主要伴奏,夾雜著吉他掃弦,通過 HomePod 你都能毫不含糊地聽到。

­  比起上面這些,HomePod 的音質給小編印象最深刻的是其寬廣的音場,實際聆聽時,你會覺得聲音空間感很強。同時因為前面所說的空間感知技術的加持,HomePod 的環繞音效果也很明顯。寬闊的音場加上根據實際播放場景實現的環繞音效果,IT 之家小編最直接的感受是音樂聲的包圍感很明顯,小編在 HomePod 周圍慢慢走動,都能覺得音樂是包圍在耳邊的。

­  小編測試的第二首歌是朱哲琴的《阿姐鼓》,HomePod 在演繹這首歌時更能體現其在音樂空間感上的表現。歌曲以低沉的伴奏開頭、伴隨密集輕敲的鼓點和人的和聲,營造出一種悠遠神秘的氛圍,使用 HomePod 確實能將那種聲音的距離感表現出來,直到主唱聲音響起,在 HomePod 旁邊,你會覺得伴奏依然很悠遠,人聲較近,而到了副歌部分,突然響起的重鼓聲仿佛就在胸前,從伴奏到人聲到鼓聲,聲音由遠及近,空間感就出來了。

­  在音質方面,HomePod 還有一個大招,就是立體聲二重唱。你可以用一對 HomePod 進行立體聲組合協同,能瞬間營造出更廣闊、更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同時最佳欣賞音樂的區域也更大。將兩臺 HomePod 組合立體聲的操作也很簡單,你只需要在 iPhone 上用家庭 App 對其中一臺音箱進行設置,選擇"創建立體聲組合"選項,就可以選擇另一臺進行創建,創建完成后,你還可以在 iPhone 上按需要切換左右聲道。

­  當使用兩臺 HomePod 進行立體聲協同播放音樂時,聆聽效果會更上一層樓。IT 之家小編使用其播放唐朝樂隊的《夢回唐朝》,你能夠明確聽到前奏的敲打樂器在兩臺 HomePod 之間來回切換,就像有兩個樂師在左前方和右前方交錯敲打。而當電吉他、貝斯等樂器一同爆發時,臨場感更佳,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IT 之家小編的感受,就是覺得音樂像云層一樣籠罩在身邊,這種感受非親自聆聽不可體會。

­  作為一款智能音箱,HomePod 走的路線和市面上同類競品有些不同,關鍵就體現在其出色的音質表現上,在目前的智能音箱競品中,你很難找到一款在聲學表現上能夠和 HomePod 相媲美的產品,這可能也和 HomePod 最最開始的定位本來就是一款發燒音箱有關。

­  四、Siri 還是那個 Siri,隔空協同是亮點

­  HomePod 內置蘋果自家的 Siri 語音助理,是的,它和我們在 iPhone 上相處的 Siri 沒有什么區別,基本上,你在 iPhone 上如何使用 Siri,在 HomePod 上就可以怎樣使用 Siri。

­  當你需要使用 HomePod 時,只需要說一聲"嘿,Siri"就可以喚醒它,HomePod 很靈敏,實際喚醒時,你不需要說太大聲,用平常說話的語氣就可以,并且即使在房間的角落里,距離音箱有些遠,也不用吼,稍微提升一些音量,也能喚醒 Siri。還有就是,如果 HomePod 在大聲播放音樂,這個時候你以正常的音量對著它說"嘿,Siri",HomePod 依然能夠被喚醒,不會受到音樂聲的干擾。在這一點上,HomePod 的體驗確實不錯,當然這背后主要是其搭載的六麥克風陣列的功勞。

­  Siri 是你和 HomePod 交互的主要方式,此外你還可以通過音箱頂部的觸控屏來實現一些簡單的功能,包括音量增減,播放暫停等,更多的手勢還有輕點兩下跳轉下一曲,輕點三下跳轉上一曲等。

­  通過 Siri,我們可以用 HomePod 播放音樂,這自然不消說,除此之外,還能做一些其他的事情,例如詢問天氣,詢問你關注的球隊比賽賽程,讓他幫你設置鬧鐘,幫你翻譯等等。本質上,這些對于一款智能音箱來說也都是比較基礎的功能,IT 之家小編這里主要通過一段視頻來為大家展示。

­  視頻 1:

­  可以看到,利用 Siri 完成這些基本操作是很流暢的,在測試中也出現了一些語音一次識別不成功的情況,但很少見,有可能和網絡卡頓有關。還有,你在 iPhone 上創建的 Siri 捷徑也可以在 HomePod 執行,例如小編對 HomePod 說一聲"嘿,Siri,聽歌",它就會播放捷徑下小編最喜歡的兩首歌。

­  內容方面,在你用 iPhone 和 HomePod 配對時,就有和 Apple Music 綁定的過程,所以使用 HomePod,你需要訂閱 Apple Music。同時,HomePod 也整合了播客中的內容。Apple Music 的曲庫豐富度差強人意,但難免有你找不到的歌曲,所以蘋果還為 HomePod 加入了對隔空播放的支持,你可以將手機上的流媒體內容串流到 HomePod 上播放。不過小編在體驗時,發現使用隔空播放時,HomePod 會有明顯可感知的延遲。另外,HomePod 是不支持安卓手機的。

­  從這一點能夠看出 HomePod 的封閉性,當然嚴格來說這不能算缺點,只是作為一款聲學基因濃厚的音箱產品,如果能通過 AUX 接口擴展其他前端,相信是更多音樂愛好者的心聲。

­  如果你家里有多個 HomePod,放在不同的房間,那么你可以通過隔空播放 2 讓這些音箱彼此配合,例如你可以讓 Siri 在廚房播放古典音樂,在客廳播放搖滾樂,在臥室播放爵士樂等等,如果你從廚房走到客廳,也可以將廚房的音樂轉移到客廳的 HomePod 上,IT 之家小編測試時發現兩款 HomePod 之間可以做到無縫切換,即不會存在延遲、漏掉音符等情況。

­  視頻 2(視頻聲音大,請將手機音量調小):

­  此外,如果你正在家里做家務,手上不方便接電話,也可以讓 HomePod 代勞。當 iPhone 有來電時,直接通過 HomePod 來接聽即可,并且不需要手機在旁邊,但需要兩者在同一網絡下。打電話也是如此。IT 之家小編使用 HomePod 做了測試,可以看到通話過程還是比較穩定的,語音音質表現也很不錯。

­  視頻 3:

­  可能有很多小伙伴會疑問:如果我的 iPhone、iPad 等蘋果設備都在 HomePod 旁邊,那么當我喊出"嘿,Siri"的時候,誰會被喚醒?IT 之家測試時也考慮了這一場景。實際上,如果你身邊的聽過設備都打開了藍牙,那么所有的設備都會通過藍牙彼此溝通,并根據用戶的場景來判斷哪個設備上的 Siri 被喚醒,例如當 IT 之家小編正對著 iPhone,在 HomePod 旁邊說"嘿,Siri"時,就是 iPhone 上 Siri 被喚醒。這就不需要用戶擔心有時候想讓 iPhone 上的 Siri 被喚醒,喚醒的卻是 HomePod 上的 Siri 了。

­  在功能性方面,HomePod 給 IT 之家小編印象最深的就是多臺 HomePod 溝通配合的能力,這很容易讓小編想到一些很智能、便捷的居家生活方式,只是多臺 HomePod 對于小編而言確實挺燒錢。在內容豐富性方面,雖然 HomePod 本身只關聯 Apple Music 和播客,但由于支持 iPhone 隔空播放串流,也算是豐富了 HomePod 的內容資源。不過 IT 之家小編更期待未來 HomePod 自身即能整合國內大部分內容提供商的資源,而無需借助手機串流。其他方面,HomePod 都達到了一款智能音箱該滿足的標準,至于 Siri,還是那個 Siri,雖然不會抖機靈,至少也不會成為短板。

­  五、智能家居,靈敏流暢

­  智能音箱價值的真正釋放應該在未來的智能物聯網時代,它將扮演智慧家庭中樞的角色,目前,HomePod 已經可以聯動一些支持 HomeKit 的智能家居終端,從而嘗鮮智慧物聯時代的便利。在測試中,IT 之家小編采用支持蘋果 HomeKit 平臺的小燕智能生活套裝與 HomePod 連接。

­  小燕智能生活套裝包括小燕家庭中心、感應開關、智能插座、智能燈座以及門窗磁傳感器。這些套件前期的部署安裝并不復雜,根據說明書的指示即可輕松完成。安裝過程小編這里就不詳述了,只是有一點,套裝的部署需要配合小燕官方的 App,在接入家庭中心后,你需要用小燕官方的 App 來接入燈座、智能底座等配件,因為只有家庭中心支持 HomeKit,接入家庭中心只需要用《家庭》App 掃描家庭中心底部的 HomeKit 標識,然后按照提示簡單操作即可。不過在小燕官方 App 中部署成功后,所有配件都會同步出現在《家庭》App 中,點擊對應的配件按鈕即可打開和關閉,長按即可進入詳細設置界面,操作和 HomePod 是一樣的。

­  智能生活套裝的基本邏輯是這樣的:配件分為可直接開關的電器以及環境感應組件兩種。可直接開關的電器通過 HomePod 控制即可,環境感應組件則是感應到環境出現變動時,觸發某種功能,例如當感應到家門被打開時,觸發打開電燈以及電風扇的動作。

­  而通過 HomePod 控制家用電器,還有一種玩法,就是創建場景沒在某一場景下執行某一系列動作。例如你對 HomePod 說"我回家了",然后 HomePod 就會執行打開電燈和電風扇的動作。

­  在評測中,IT 之家小編設計了以下幾種用例:

­  讓 HomePod 打開 / 關閉電燈泡

­  讓 HomePod 打開 / 關閉電風扇

­  對 HomePod 說"我到家了",以同時打開電燈泡和電風扇

­  通過智能套裝中的感應開關同時打開 / 關閉電燈泡和電風扇

­  房門打開時,同時打開電燈泡和電風扇

­  測試過程如下:

­  整體來說,測試過程是很順利的,從 HomePod 收到指令到相應的電器執行操作,中間基本沒有明顯的延遲,Siri 對語音識別的準確度也比較高,小編在反復測試過程中基本沒有遇到過識別失敗的情況。

­  因為是評測,所以小編場景組建得比較簡單,如果你打算體驗 HomePod 背后的智能家居,可以入手更多的套件,從而接入更多的家用電器,你會感覺自己已經提前步入了智慧生活時代 ~

­  一番體驗下來,IT 之家小編感受到行業描繪的智慧生活圖景是什么樣的同時,也對現狀有些思考。以 HomePod 而言,蘋果優渥的生態環境讓 HomeKit 終端和 HomePod 聯動的體驗非常流暢自然,但若橫向對比競品,絕對的優勢也很難說,根本的原因仍在于行業需要整合,以 IT 之家小編在測試中使用的套件為例,其實這相當于連接 HomeKit 平臺和普通傳統電器的中間件,大部分情況下只能控制開關,而無法進行深度調控——當然,我們知道市面上已經有很多可以支持深度調控的產品,例如 nanoleaf 的智能奇光板、飛利浦的彩燈可以控制亮度和色彩,艾美特的風扇可以控制轉速等,而 IT 之家小編認為,HomeKit 需要更多這一類深度整合的產品,而且在更多的基礎上要更快,搶先占據市場先發優勢。

­  六、總結:音質出眾的全面手

­  國行版 HomePod 值不值得買?答案很簡單:如果你是音樂發燒友,那么值得買;如果你不是音樂發燒友,則要三思:

­  我是不是壕?我是不是有 iPhone 的果粉?我對智能家居感不感冒?

­  這三個條件最好都滿足,再入手。

­  從產品本身來說,國行版 HomePod 確實沒有太多可挑剔的,有品質的工業設計、出色的音質、背靠蘋果的生態、豐富且體驗流暢的功能玩法,這些亮點集一身,2799 元,貴也確實有貴的理由,畢竟同等音質的傳統音箱也得 2000 元左右了。

­  HomePod 的獨特之處在于音質,相較于市面上其他智能音箱產品,可以說是個異類了。IT 之家小編的很多同事聽到 HomePod 二重唱時,都會感嘆一句"太 TM 震撼了",而小編表示目前自己的耳朵已經被慣壞了 ~

­  做為一款、并且是蘋果第一款布局智能家居中樞的產品,你很難就 HomePod 來論成敗,它的成敗在未來,在蘋果背后要做的行業整合工作。5G 的腳步越來越近,智慧物聯的市場前景不可估量,這不是一款好產品可定乾坤的,仔細想想,蘋果要做的事情其實還挺多。

原標題:HomePod國行版評測:音浪,太強責任編輯:李曉靈本文就為大家講解到這里。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