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用戶隱私的315曝光列表探針盒是什么?

導讀在今年的3。15日晚會上,用戶隱私的話題再次刺痛了大眾的神經。晚會爆出消息,無良商家會在便利店、商場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安裝一種叫探針盒

在今年的3。15日晚會上,用戶隱私的話題再次刺痛了大眾的神經。

晚會爆出消息,無良商家會在便利店、商場等人流密集的地方安裝一種叫探針盒的設備,獲取周圍人手機的MAC地址,然后通過一系列第三方數據交叉匹配,獲取自己的手機號碼。

這些號碼立即被賣給房地產、汽車、金融、教育行業的營銷中心進行騷擾電話營銷。在撥號機器人的幫助下,營銷中心每天可以打幾千個電話。

更有甚者,如果訪問更多的第三方數據,商家甚至可以知道手機主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收入等細節。從而實現“大數據下的精準營銷”。

對于缺乏相關技術背景的普通大眾來說,他們不清楚細節,只記得探頭盒和撥號機器人。其中,探針盒作為獲取數據的黑手,被視為洪水猛獸,受到各方攻擊。

探針盒在哪里?它是如何作惡的?

首先是WiFi探頭技術。

所謂WiFi探頭,是一種基于WiFi檢測技術,識別AP(無線接入點)附近已經開啟WiFi的智能終端的技術。

如果你的手機開啟WiFi,當你走進探頭信號覆蓋區域,不管你是否連接WiFi,都會被檢測到,探頭也會得到你手機的MAC地址。

MAC地址是什么?

說白了就是手機的網卡地址,由一串英文加數字組成。就像我們的身份證號碼一樣,它是全球唯一的。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簡單粗暴地理解為每個MAC地址對應一個用戶(假設每個用戶只有一部手機)。

由于這一特點,WiFi探頭技術在商場和購物中心的客流統計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旅客進出商場的次數和頻率都是通過MAC地址粗略統計的。如果商場內安裝了多個探頭設備,可以根據同一MAC地址被不同探頭識別的時間來分析用戶的移動軌跡。

必須注意的是,WiFi探頭能夠收集到的信息只是MAC地址,屬于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而不是“個人敏感信息”,因此不涉及消費者的隱私。

不過,為了防止這項技術被濫用,2014年,蘋果首次在iOS8中引入了隨機MAC功能。隨后,谷歌和微軟相繼在其最新的手機操作系統中加入了MAC地址隨機算法。據相關統計,在iOS8推出隨機MAC之前,數據平臺捕捉到的真實MAC占比在95%以上,但在iOS8發布后,這一指標迅速下降至39%左右。

MAC地址功能的出現,迫使客流分析行業逐漸放棄WiFi探頭技術,轉向精度更高的計算機視覺技術。

那么,商家用WiFi探頭采集用戶數據是否違法?

為此,雷(微信官方賬號:雷)特意咨詢了一位法人。它表明,商家作為場所經營的主體,有權收集消費者在場所內互動的信息和數據,有責任保護數據的安全存儲和使用。比如你去購物中心購物,購物中心有權利獲得你的MAC地址,但也有責任確保它沒有被非法使用。如圖3所示。15、使用移動探測箱收集MAC地址的行為,或者第三方在商場安裝探測箱收集MAC地址的行為,顯然不在此列。

此外,該法律人士還表示,商家收集的數據只能用于統計分析,當與用戶的其他個人信息(如手機號碼)相關時,需要消費者的授權。

不用說,3中暴露的行為。15個自然不是消費者授權的。但是他們如何通過MAC地址獲取自己的手機號碼,進而獲取更多的用戶隱私數據呢?

答案是第三方數據。

在今天的數字世界里,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是透明的。你手機里的每一個APP都在問你各種權限,獲取各種數據。幾乎每個APP都會得到你的手機IMEI,有些APP會要求你用手機號注冊。如果您在APP中填寫了信息或執行了各種操作,您會留下更多信息。APP背后的平臺越大,擁有的信息就越完善。“BAT和主要運營商擁有最完整的信息,”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當然,這些大公司社會責任感強,違法成本較高,不會主動濫用數據;再加上更加規范的管理,被動的數據泄露相對較少。但對于無數小平臺來說,那就是另一回事了。雖然他們有不完整的信息,但如果他們互相交換呢?

“包括一些運營商的云公司和各種私人關聯公司,他們根據客戶的要求,直接清洗符合標簽要求的電話號碼,打包后以明碼賣給客戶,然后導入智能手機機器人,一個個打電話。只要你在手機上收到了信用卡賬單和短信,就能輕松接到所謂的平安個人貸款電話,這都是套路。”一位業內人士告訴雷鋒。

可以說,今天我們幾乎每個人都在互聯網上有一個數字備份。只是正常情況下是碎片化的,每個平臺手里都只拿著一小塊碎片。隱私保護的關鍵在于如何將這些碎片保存在各個平臺手中,而不是復制一份給別人。

因此,國家在2017年。

年 6 月頒布了《網絡安全法》,明確規定了關于數據隱私保護的關鍵——數據流通。

­  “在此之前,大數據行業一度是比較混亂的,灰產盛行,數據滿天飛,我曾經拿到過一份excel表,昨天你在百度上搜索的信息,明天就能出現在這份excel里,我自己都嚇出一身冷汗。”大數據公司芝麻科技的CEO朱智說道。

­  當數據非法流通時,互聯網上就形成了一部個人數據的字典,你只要通過拼音或部首就可以找到任何一個字(人),以及它背后的釋義(詳細的個人信息)。WiFi探針收集到MAC地址就是這樣一個拼音或部首。

­  因此,3. 15 曝光的關鍵并不在于探針盒子或WiFi探針技術,而是背后大量的非法數據交換和買賣。那些被曝光的探針盒子廠商不過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更大的灰產和黑產實力卻絲毫未觸及。這也是今年3. 15 給很多人的感受,“盡是些小魚小蝦,不痛不癢”。

­  回歸正題。

­  假如說之前大數據行業的亂象是由于缺少相關法律約束所致。那么,《網絡安全法》出臺之后,情況是否所有改善呢?雷鋒網問到。

­  “當有300%的利潤的時候……何況還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欲言又止,但一切盡在不言中。

原標題:3.15晚會你只記住了探針盒子,但真正的罪魁禍首是它責任編輯:李曉靈本文就為大家講解到這里。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