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康Z6/Z7全畫幅微距相機怎么樣?價格參數和性能介紹

導讀2017年,相機制造商尼康(Nikon)迎來了百年華誕。這家百年老店竭盡全力打造尼康D850的驚艷外觀。一年后,尼康再次拍攝,將D850的旗艦品質濃

2017年,相機制造商尼康(Nikon)迎來了百年華誕。這家百年老店竭盡全力打造尼康D850的驚艷外觀。

一年后,尼康再次拍攝,將D850的旗艦品質濃縮成更小的機身。2018年8月23日,尼康正式發布兩款全畫幅微距相機,尼康Z6和尼康Z7。

兩者在定位上的關系與索尼的 7和 7R頗為相似。Z6在全畫幅主要作為入門級用戶使用,價格相對便宜。Z7是一款兼具性能和畫質的旗艦車身,就像D850的微單版,售價接近3萬。

讓我們看看尼康全畫幅微單的第一張照片是否足夠響亮。

與D850的大尺寸相比,帶鏡切的Z系列有很好的音量控制。和現在主流的微距相機設計是一致的,但是和索尼全畫幅微距相機相比,還是一個大圈。

有了這個大圓,Z系列保留了更多尼康單反——的味道,無論是配備電子取景器的“艦首”,還是快門和按鍵造型的設計布局,尤其是手柄上紅色的觸感。

相比 7、EM1、X-H1等旗艦微單,尼康Z系列兩款新機的設計會更加圓潤,相信手感會更好。

Z系列機身采用了時下相機非常流行的石洗質感處理。加上握持部分的皮膚處理,高端機身會有共同的質感差異。機身上方空間相對緊湊。艦首左側有帶鎖的相機模式轉盤,右側有方形肩屏和后置表盤。

尼康在緊湊的機身上出人意料地配備了肩屏,上面是快門速度和光圈,下面是功率、ISO檔位和當前值,下面是拍攝模式和存儲卡可以拍攝的圖片數量。整個肩屏的布局與單反有些相似,但由于新機尺寸的原因,尼康選擇了方形肩屏,而不是像傳統單反那樣的長肩屏。

手柄包括視頻錄制、ISO按鈕和背光補償按鈕,快門下方還集成了攝像頭開關。加上手柄前的表盤和紅色標志,這就是尼康的設計。

雖然手柄背面和后撥盤之間還有一些空間,但尼康并沒有將兩把Fn鑰匙插在這里,而是放在了卡口的右邊緣。

Z系列的大部分按鈕還是留在機身背面,而AF自動對焦按鈕、操縱桿、導航按鈕、對焦放大、菜單按鈕和對焦放大按鈕都放在折疊屏的右側,只有播放模式和刪除按鈕放在屏幕的左上角。顯示模式下方是拍攝模式切換按鈕,用于在拍攝模式和錄像模式之間切換。

縱觀整個Z系列的設計,可以明顯感覺到尼康有意將單反機身的大部分操作邏輯轉移到Z系列機身上,無論是外形還是按鍵布局。這不僅是品牌設計的一致性,也體現了尼康微距相機產品理念——的特殊性。

兩個旗艦機身,一個嚇人的鏡頭。

正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尼康Z6和Z7是兩個定位不同的機身。

Z7針對的是高像素需求的攝影師,而Z6針對的是需求更均衡、功能需求更廣泛的動靜態攝影師。Z6和Z7的價格差了將近一倍。Z6的價格在1.6萬左右,而Z7的價格高達2.7萬。有了標準鏡頭,價格已經超過3萬。

一萬多元的差價體現在兩者的配置差異上:

尼康Z7

470萬像素背照式傳感器;EXPEED 6圖像處理器;

ISO 64-25600(可擴展為32-102400);

自動對焦系統覆蓋了大約90%的區域。43個協調中心;

每秒9張的連拍速度;

支持5軸防抖;

5快門補償;

3.2英寸210萬觸摸屏;69萬EVF。

內存:XQD卡。

支持每秒30幀的4k視頻拍攝,8K延時攝影,N-log (4: 23360 2 10位HDMI輸出);

峰聚焦,斑馬圖案;

EN-EL15b電池(330電池壽命);

耐候機身設計;

尺寸:134 x 100.5 x 67.5mm毫米;重量:675克;

單個車身價格44萬元(約2.73萬元)。

尼康Z6

500萬像素背照式傳感器,EXPEED 6圖像處理器。

混合自動對焦;23個協調中心;

支持5軸防抖;

5快門補償;

ISO 100-51200(可擴展至50-204800);

y;  支持每秒 12 張連拍速度;

­  3.2 英寸 210 萬點觸控屏;369 點 EVF;

­  存儲:XQD 卡

­  支持每秒 30 幀 4K 視頻拍攝,N-LOG ( 4: 2: 2 10-bit HDMI 輸出 )

­  支持峰值對焦,斑馬紋;

­  EN-EL15b 電池(續航 330);

­  耐天候機身設計;

­  尺寸:134 x 100.5 x 67.5mm

­  重量:675g

­  單機身售價為:270000 円(約合 16700 元人民幣)

­  和之前發布預測的一樣,尼康這次新微單發布的核心依然放在了卡口上。

­  新推出的 Z 卡口口徑達到了 55mm,能夠兼容 F0.95 的超大光圈鏡頭。尼康也在發布會上表示,他們正在開發一支 Z 58mm F0.95 S Noct 的高定位鏡頭。這不管是對于尼康自身的鏡頭系統還是整個相機市場而言,都是一次新的嘗試。

­  之前,光圈大于 F1.4 的標頭其實并不多,官方也就只有佳能推出過 50mm F1.2 和 50mm F1.0,以及徠卡的 Noctilux-M 50mm f/0.95 ASPH。但鑒于這些均是早些年推出且還沒更新的鏡頭,鏡頭光圈全開的效果還是未必能讓現在的攝影師滿意。

­  研發 F0.95 這種超大光圈鏡頭一直都是難點,價格也不可能降下來。對于一支定位在尼康新系統中的旗艦級別鏡頭,Z 58mm F0.95 S Noct 會有怎樣的表現和售價,這還是值得關注的。

­  尼康在發布會上提到:

­  Z 卡口,是尼康面向下一個百年的答案。

­  不知道未來尼康會不會考慮讓 Z 卡口去兼容更大的畫幅。

­  另外,Z 卡口的法蘭距也壓縮到了 16mm,比起索尼的 E 卡口還要短 2mm。擁有更短的法蘭距,Z 卡口相信也會擁有更好的轉接能力。未來有廠商跟進的話,相信在轉接方面的玩法也會更多。

­  但其實,尼康已經有一個非常完善的 F 卡口鏡頭系統,官方只需要通過轉接環 FTZ 就能夠將兩組用戶連接在一起。

­  這個就跟佳能索尼兩家的做法差不多,這樣既能夠吸引更多 F 卡口的用戶購買新推出的 Z 系列微單,也能夠在 Z 卡口發展初期快速補完鏡頭,延緩新鏡頭的開發壓力,對于用戶廠商來說也是明智的做法。

­  當然,尼康這次也帶來了三支 Z 卡口的鏡頭,都是用戶最常用的焦段,分別是 Z 24-70mm F4 s、Z 35mm F1.8 s 和 Z 50mm F1.8s。

­  此外,尼康還公布了未來的鏡頭路線圖,新推出的中高端的定位鏡頭系列 S-Line 將會按照這個時間表逐步補完鏡頭。而大家最關心的 Z 58mm F0.95 S Noct,也將可能在 2019 年內發布。

­  與 Z 卡口相比,Z 系列兩款相機的邊幅會相對少一點。

­  除基本參數之外,尼康在會上并沒有提到太多跟性能相關的東西。包括儲存卡的配置,機身其他的細節參數,官方也是略略帶過。但在發布的過程中,尼康還強調了這一代機身的視頻拍攝能力。

­  Z6 和 Z7 可實現 4K 30p 視頻拍攝,附帶 N-Log 模式以及支持 4: 2: 2 10-bit HDMI 輸出。對于在單反陣營中不太強調視頻拍攝能力的尼康來說,這次能夠支持 Log 模式和高規格的視頻輸出,也算是一個大的進步。

­  除此之外,尼康 Z7 還支持 D850 上擁有的 8K 延時模式,進一步強化視頻功能。這對于渴望拍攝視頻的原尼康用戶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消息。

­  但在儲存卡支持方面,Z6 和 Z7 的配置還是走得「極端」一點。不管是 Z6 還是 Z7 ,都沒有配備雙儲存卡槽,只有一個 XQD 儲存卡卡槽可選。

­  雖然 XQD 儲存卡能夠提供更好的儲存性能,但 XQD 儲存卡還沒有得以完全鋪開。即便是追求高速度的機身,D5 和 D500 均提供了 XQD+SD 和 CF+SD 兩種選擇,目的就是為了適應兩種儲存卡用戶的需求。

­  而 Z 系列只推出了僅兼容 XQD 的版本,對于用戶而言還是有些尷尬。

­  但除去 XQD 這一點,Z 系列微單的配置補充還是比較完善的。

­  尼康在會上表示,Z 系列機身專用的電池手柄正在開發中,其余配件(包括閃光燈、引閃等外置設備)都能夠和 F 卡口的單反機身做兼容,用戶要在兩個系統中切換還是很方便的。

­  尼康微單時代來臨

­  如果關注尼康微單的發展,那這次 Z6 和 Z7 的發布正是尼康微單系統的一次蛻變。

­  這臺機不管是性能還是新系統的專業化形象,已經達到了尼康 F 卡口原本所在的位置。引用尼康發言人在接受采訪時的比喻來形容今天的新系統:

­  從 Nikon 1 到 Nikon Z,這是一次從入門卡丁車到專業級 F1 賽車的進化。

­  這個進化,已經直接由一般入門用戶用機躍升到專業影像群體,完成了一次適應新微單時代的進化。

­  但對于尼康而言,Z 系統出現的重點在于卡口的革新。

­  之前一直在服役的 F 卡口,其實已經發展了一個瓶頸。即便尼康還能夠推出像 D5、D850、D500 這種在性能、畫質上表現優秀的機身,但卡口以及老式結構限制了機身和鏡頭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面對這種狀況,尼康不得不去開發一個新卡口、新機身來適應新時代的需求。

­  微單相機已經發展了十年時間,從技術到鏡頭都已然趨向成熟。現在要做新機,那就意味著必須要往專業化的方向發展。尼康要是再像當年一樣,從小畫幅的消費機身開始嘗試,就會被其他廠商拉來很大的差距。

­  所以,面向旗艦級定位的 Z 系列機身便是他們最佳且唯一的答案。只有像 D850 一樣做一臺「跨時代」的機身,尼康才能在新微單時代中拿下一個漂亮的起步。

原標題:3 萬塊的尼康全畫幅微單來了,還帶來了一枚嚇人的新鏡頭責任編輯:李曉靈本文就為大家講解到這里。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