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資訊:評測LEGIONY9000X怎么樣以及英特爾酷睿i99900KS如何

導讀新時代高科技不計其數越來越發達,小伙伴們看過不少科技新聞吧,在我們生活中應該也用到很多這些高科技東西,有哪些小伙伴值的關注的呢,今

新時代高科技不計其數越來越發達,小伙伴們看過不少科技新聞吧,在我們生活中應該也用到很多這些高科技東西,有哪些小伙伴值的關注的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有關科技方面知識,希望大家會喜歡。

生產力是PC誕生的最原始動力,從過去到現在,生產力的代名詞逐漸從軟件、系統演化為品牌、系列,比如過去Windows、Office代表生產力,如今ThinkPad、Surface代表生產力。這種變化代表了一個行業的完善與成熟,不過也正是行業愈加成熟、規范,當新概念來臨的時候,我們總是能看到花樣百出的文字游戲。近一年來針對創作者群體的筆記本產品越來越多,部分廠商將原本的游戲本系列改個名、換個顏色,就稱之為創作本,是典型的掩耳盜鈴之舉。從創作者職業角度出發、能夠有效解決問題的產品,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產力工具。LEGION Y9000X就是這樣一款產品。

創作者群體是一群什么樣的用戶,恐怕很難用幾句話概括。其涉及的工種多、要求各異,通過一種解決方案適配所有需求,往往不會令所有人滿意。比如需要大量數據計算的程序員,他們需要強勁的處理器性能,顯卡再強也無用;而3D建模師則需要更強大的實時渲染能力,非常依賴獨立顯卡。很明顯Y9000X針對前者,這也意味著Y9000X會嚴重“偏科”,具體表現就是,Y9000X沒有獨立顯卡,將處理器性能最大化呈現。這一思路下的Y9000X一推出便得到了兩極分化嚴重的評論,不得不佩服這款產品背后的聯想人,他們有想法,也需要承受巨大的壓力。

我手上這款Y9000X硬件規格為:i7-9750H、16GB內存(板載)、1TB PCIe SSD、四風扇、Vapor Chamber散熱設計、15.6英寸FHD屏幕、支持杜比視界、杜比全景聲揚聲系統、電源指紋按鍵、Wi-Fi6無線網卡、60Wh電池、售價8299元。

01 處理器性能釋放到底有多強

在Y9000X的發布會上,官方特別強調了這款產品在處理器性能釋放方面的強勢。發布會上展示了喜聞樂見的CPU壓力測試,Y9000X也表現出極為強大的處理器性能釋放和溫度控制,短時間內很難被市售產品超越。

在野獸模式下,CPU壓力測試中有幾項數據值得一提。官方數據顯示,在長達1小時的壓力測試后,i7-9750H的核心溫度90°、功耗60W、主頻3.1GHz左右。i7-9750H的TDP為45W,常見的情況是這樣的:在壓力測試的前30秒或1分鐘(可能更短),其功耗可保持在50-90W的較高水平,被廣大網友戲稱為“真男人時間”,此后會下降至50W以下(甚至也有20-30W的情況)。說白了,絕大部分搭載i7-9750H的機型在長時間壓力測試下,功耗只能維持在TDP數值左右或更低。而Y9000X則可以長時間保持60W,這是相當強悍的表現。

官方的數據是否屬實,我進行了驗證。同樣在室溫20°、野獸模式、Stress FPU下,我將測試時長翻倍,進行了2個小時的壓力測試。測試結果與官方如出一轍,處理器功耗在59.96W左右、核心溫度在87°左右、主頻在3.14GHz左右。其在壓力測試的前30秒可保持88W左右功耗,其后全程維持在60W左右,功耗、溫度、主頻全程穩如老司機。即使再翻倍測試時長,Y9000X仍會保持這一狀態。

相當強大,完全旗艦級水平!搭載同型號處理器的機型超過它的屈指可數!

此外,我還記錄了C面溫度布局。高溫集中于中央偏上,該位置對應處理器,最高溫度在電源鍵上,為56.4°;鍵盤區WASD位置溫度約46°,IJKL位置溫度約44°,方向鍵位置溫度約36°,左右掌托溫度同樣在36°左右。輸入時右手舒適,左手有微熱感。

理論測試方面,實測Cinebench R15多核1287cb、單核192cb;Cinebench R20多核2878cb、單核458cb,處理器表現強勢,難覓對手。

以上測試均在野獸模式下進行,用戶可通過Fn+Q進行性能切換。在連接電源的前提下,通過Fn+Q可在安靜、均衡和野獸三種模式下切換,其中安靜模式適合移動辦公,均衡模式適合輕度生產力,野獸模式適合高強度生產力,相信大家對該功能已經比較熟悉。

四風扇和Vapor Chamber真空液冷散熱系統

Y9000X有如此強大表現,除了沒有獨顯負擔外,其獨特的散熱模組功不可沒。Y9000X采用了四個TSI渦輪增壓風扇和Vapor Chamber真空液冷散熱系統,其中四個風扇采用兩兩逆向旋轉,可降低共振產生的噪音;Vapor Chamber真空液冷散熱系統比較獨特,其不依賴熱管散熱,但原理與熱管類似。熱管散熱相當于一個較窄、較長的平面回路,內部液體受熱蒸發后至冷卻端再液化,由于熱管較窄、較長,需要通過增加熱管數量或選擇更粗的熱管提高散熱效率;而Vapor Chamber相當于一個較寬的立體回路,其由底部導熱板和上方的真空層構成,底部受熱后液體蒸發,由于真空層面積大,相當于多個熱管打通,熱交換速度快,散熱效率要高于熱管散熱。

02 這是一臺輕薄本

成就Y9000X的超強處理器性能釋放成為獨特優勢的原因是,它是一臺輕薄本。不可否認,我見過處理器性能釋放更強的機型,但那是游戲本。所以考慮上便攜性,Y9000X確實難尋對手。

初次上手Y9000X,我就被其超薄的機身所吸引。Y9000X厚度為14.9mm,重量1.7kg,在15.6英寸輕薄本中也屬于比較輕薄的機型。如此輕薄設計讓Y9000X出色的處理器性能釋放有了更為廣闊的展現舞臺。你可以帶著它上下班、出差,甚至下午茶時間也可帶上,Y9000X不會成為出行負擔。

14.9mm、1.7kg的輕薄本機身

另外,從型號上也能看出,Y9000X定位旗艦,做工和設計自然也是旗艦級別。其三面金屬加上出色的處理工藝,無論是視覺上還是觸覺上都給人精致之感。而且在細節處理上也相當精細,比如底部四周拼接處嚴絲合縫,不負旗艦之名。

做工十分精細

當然作為一臺輕薄本,Y9000X也在部分地方有所妥協,最明顯的就是接口。倒不是接口數量,而是接口位置。Y9000X共有兩個USB 3.1 Gen2、兩個雷電3(兩個雷電3共享40Gbps帶寬,單口接入時可達滿速40Gbps)、SD卡讀卡器和3.5mm耳麥插孔,另外還贈送Type-C擴展塢,可擴展出USB3.0、HDMI和VGA,數量和種類完全夠用,不過兩個USB 3.1 Gen2位于機身后側,在使用的時候稍有不便。

此外,機身更薄之后,鍵盤的鍵程也更短了,手感方面有所降低。好在鍵盤為全尺寸,有單獨的數字鍵區,而且方向鍵也為標準大小,再加上兩級白色背光,使用起來比較方便。

近年來,英特爾在14nm制程工藝上的探索可以說是極為深入,這也使得14nm制程工藝的潛力得到最大化挖掘,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桌面級K系列處理器上。

作為英特爾處理器家族中可以超頻的一個系列,在經過X系列拓展并明確定位到創意設計、生產力細分領域之后,K系列自身定位也逐漸明確為游戲處理器。因此從英特爾第七代酷睿開始,每一代K系列處理器針對游戲性能需求,開始在保持核心數提升的情況下,也在不斷拉高主頻和睿頻能力,從而造就了8700K、8086K、9900K等等這些頗具代表性的產品,并且在CPU體質、性能潛力上一次又一次的挑戰不可能。

終于,英特爾在酷睿i9 9900K單核睿頻5GHz的基礎之上又進一步優化,推出了首款全核5GHz睿頻的酷睿i9 9900KS處理器,這可以說是目前英特爾旗下性能最好的游戲處理器,也可以說是一顆分量十足的游戲大核彈!

此前有不少人認為9900KS是9900K的特挑超頻版,但是前不久外媒Tom's Hardware放出的獨占評測顯示,9900KS是一顆采用了R0步進的新產品,并非P0步進的酷睿i9 9900K特挑版產品。

相對于酷睿i9 9900K而言,除了步進升級之外,酷睿i9 9900KS主要變化在于頻率。其基礎頻率從3.6GHz提升到4GHz,睿頻頻率達到了全核5GHz,而酷睿i9 9900K全核睿頻為4.7GHz,這使得酷睿i9 9900KS在游戲上的表現更加給力。

其它方面,酷睿i9 9900KS依舊為8核16線程設計,基于14nm Coffee Lake-Refresh架構打造,集成UHD 630核顯,支持DDR4-2666內存,其標準TDP達到127W,比酷睿i9 9900K高出32W。

全核5GHz"大核彈" 體驗英特爾酷睿i9 9900KS

英特爾酷睿i9 9900KS基本信息

此前,各大主板廠商已經更新了BIOS版本,只要更新最新版本的BIOS就可以正常使用這顆處理器了。另外,與酷睿i9 9900K一樣,酷睿i9 9900KS也同時支持Z390和Z370主板,Z370主板的用戶無需擔心買了不能用。

此外,英特爾從第九代酷睿開始回歸釬焊(STIM),相對于硅脂散熱,釬焊可以更高效的將芯片熱量傳導到散熱蓋上,再經由散熱器與風道傳導出機箱外部。

Intel九代酷睿首發測試 8核16線的新旗艦

焊接熱界面材料STIM

本次測試平臺選用了微星Z390 Gaming Pro Carbon AC主板,BIOS版本為7B17v16,內存選用海盜船雙通道32GB DDR4 3200MHz內存,英特爾760P 1TB固態硬盤。散熱器選用了ROG Strix 飛龍240一體水冷,電源為振華LEADEX G 750W 80Plus全模組電源。另外,操作系統為Windows 10 1903。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