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臺記者看世界丨假酒致死事件頻發,是什么打開了印度假酒黑市的大門?

導讀總臺記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總臺駐印度記者王建兵。從本月13日開始,印度的比哈爾邦發生了嚴重的假酒傷人事件。截至18日,已經有84人因為...

總臺記者看世界,大家好,我是總臺駐印度記者王建兵。

從本月13日開始,印度的比哈爾邦發生了嚴重的假酒傷人事件。截至18日,已經有84人因為飲用假酒身亡。在印度飲用假酒的事件每年都要發生多起,而且死亡人數眾多。為什么印度飲用假酒事件頻繁發生?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在我去采訪的印度比哈爾邦的查普拉地區是這次假酒傷人事件的重災區。截止到18日,僅在這個地區因假酒死亡的人數已經達到38人,而當地媒體記者告訴我,實際死亡人數可能高出很多,可能會達到150人,因為很多人不敢聲張,飲酒在比哈爾邦是違法的事情,家里有人飲酒出事,其他人也有可能受到牽連。所以有些家有人去世就匆匆處理了后事。

醫院內的假酒受害者家屬(王建兵 攝)

我們在比哈爾邦查普拉地區的中心醫院采訪時,在病房里還看到仍在就醫的8位假酒受害者,他們手上都帶著手銬和很粗的繩子,并且都已經被當地警方立案調查。他們面臨健康受損和入獄的雙重打擊。就當我們在醫院采訪的時候,門口急救車送來了一位因飲用假酒身體虛弱的老人,但是到了醫院后,家人擔心害怕警察立案和住院等費用,最后一家人又離開醫院。

無奈離開醫院的假酒受害者(王建兵 攝)

比哈爾邦于2016年4月1日起推行嚴格的禁酒政策,法律規定,飲酒者可以判處最高7年監禁并處以100萬盧比的罰款,約8.4萬元人民幣。首次被發現飲酒的人將被罰款約合168-420元人民幣。而從事非法酒類生產和銷售的人員,如導致命案則可判處死刑。

政府當時提出禁酒的目的是維護當地女性的安全,免遭醉酒丈夫的暴力以及對家庭造成的惡劣影響。禁酒令實行一年后,比哈爾邦政府發布的數據顯示,謀殺和搶劫案數量、交通事故減少了10%-20%。但令人擔憂的是,比哈爾邦因酒類造成的死亡人數比其他非禁酒邦要高得多。比如,2021年約有100人死亡,2022年已經超過130人死亡。

失去親人的假酒受害者家庭(王建兵 攝)

印度目前共有四個邦強制禁酒,除了比哈爾邦,還有古吉拉特邦、米佐拉姆邦和那加蘭邦。2021年5月,印度北方邦發生假酒中毒事件致22人死亡;2020年8月5日,旁遮普邦的假酒案死亡人數達到111人;2020年2月阿薩姆邦假酒案導致168人死亡;2019年2月北方邦假酒案導致97人死亡;2015年6月孟買假酒案102人死亡。

印度的假酒致死案并非罕見,而是幾乎每年都發生。其實,過度嚴苛的禁酒政策是導致上述地區假酒致死案頻發的主因。

印度人想要喝到質量合格的酒類實屬不易,除了要前往飲酒合法的邦,還要付出高達20%消費稅的高價。

在印度,制酒、賣酒環節就需要經過政府嚴格的審批,而消費酒類就要付出高價。政治斗爭、經濟因素等都成為印度人喝到一口好酒的障礙。以比哈爾邦為例,在禁酒令實施前,底層民眾最愛買的袋裝白酒每袋只要10盧比,約合0.88元人民幣,而實施禁酒令之后,每袋的價格在黑市翻到50盧比,達到4.22元人民幣,翻了5倍。比哈爾邦當地媒體記者透露,在比哈爾邦表面上看是沒有酒類買賣了,但是實際上想買非常容易,禁酒前酒類在該邦年銷售額是約合50億人民幣,而禁酒之后黑市銷售額卻攀升了5倍。

這些在當地也成為人們心照不宣的事情,當地警方和執法部門對酒類交易視而不見,甚至不少人還充當了假酒產業鏈的保護者,他們成為禁酒令的最大受益者。然而對普通底層民眾來說,一天勞動之后飲酒是很多人幾十年的習慣,一紙禁酒令關閉了合法的酒類交易,但實際上卻打開了黑市交易的大門,并有了更多權力尋租的空間,所以這么多年過去了,假酒案禁而不止,究其原因,很多利益相關者并不希望假酒的黑色產業鏈終結。

以上是總臺駐印度記者王建兵在當地的觀察。

本期《總臺記者看世界》作者:總臺駐印度記者王建兵

(出自中國之聲專欄《總臺記者看世界》)

監制丨章成霞

記者丨王建兵

編輯丨楊博宇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