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10日消息(記者梁婧 王吉星)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視聽大會》報道,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發展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11月4日,五部門一天之內推出了四份監管政策文件,至此,個人養老金相關的配套文件已全部發布,標志著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式落地,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邁入新的發展階段。
個人養老金有哪些政策落地?為何買?誰能買?怎么買?主持人梁婧對話華夏基金首席養老投教官、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副秘書長孫博博士。
問:此次重磅文件出臺有何意義?
孫博:此前政策發布了頂層規劃,這次一系列文件相當于執行方案,從“是什么”到“怎么做”,標志著個人養老金制度真正落地。
問:從短期和長期兩個角度,您認為會對資本市場和個人養老產生何種影響?
孫博:短期內,因為制度剛建立,社會認知度有限,覆蓋人數規模不會太大,估計每年增長千億體量,但參考國外養老金市場,增速將呈現前慢后快的態勢。從長期來看,因為個人養老金存續時間較長,有助于機構投資者進行長線投資、價值投資,有助于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問:個人養老金賬戶和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兩個賬戶分別的作用是什么?
孫博:個人養老金資金賬戶是個人在銀行開立的一個賬戶,可以通過銀行柜臺或者網上銀行開設,而個人養老金賬戶,可以理解為一個后臺的詳細記錄臺賬,記錄繳費信息、資產信息、交易信息等等。我們在開立銀行資金賬戶的時候,在人社部的信息平臺上就會自動生成一個個人養老金賬戶,不需要我們專門的操作。
問:賬戶里的錢可以買什么?
孫博:每年上限12000元,這筆資金可以用來投資符合政策要求的金融產品,比如個人養老儲蓄、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個人養老金保險產品、個人養老金公募基金產品。
問:以上幾類金融產品的區別是什么?分別適合什么樣的投資者?
孫博:主要可以分為三類:注重保障的商業養老保險產品;重在保值的養老專項儲蓄;以穩健的增值為主的投資類的產品,包括銀行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個人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不同資金的使用期限,選擇風險和收益相匹配的產品。
問:可以一個賬戶買多種產品嗎?中間可以換產品嗎?
孫博:當然可以,還有一個細節值得關注,如果在同一機構進行不同產品的轉換,可直接更換,節省時間也減少申贖費用。
問:對個人養老金繳費者按每年12000元的限額予以稅前扣除,投資收益暫不征稅,領取收入實際稅負由7.5%降為3%。意味著什么?
孫博:個人養老金稅收優惠是一個很大的政策紅利,3%已經是目前個人所得稅里面最低的一檔,只要參加了都能獲得稅收優惠。
問:對普通投資者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
孫博:納入個人養老金的投資產品要采取比普通投資更加優惠的費率,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好處;專門的賬戶能起到專款專用的目的,更好地實現匹配養老需求的長期投資,獲得較好的長期回報。
問:您如何理解養老?除了攢錢,“科學養老”還包含哪些維度?
孫博:幸福的晚年生活要做全方位的準備,攢養老錢是基礎,還有其他三方面:
一是身體準備,高質量的老年生活離不開健康的身體作為基礎;
二是能力儲備,主要指的是學習的能力,跟上社會發展的速度;
三是心理準備,要接受中老年轉換過程中人生角色發生的變化,以更加積極的心態迎接老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