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資訊:評測10nmIceLake怎么樣以及聯想小新142021銳龍版如何

導讀新時代高科技不計其數越來越發達,小伙伴們看過不少科技新聞吧,在我們生活中應該也用到很多這些高科技東西,有哪些小伙伴值的關注的呢,今

新時代高科技不計其數越來越發達,小伙伴們看過不少科技新聞吧,在我們生活中應該也用到很多這些高科技東西,有哪些小伙伴值的關注的呢,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篇有關科技方面知識,希望大家會喜歡。

在中國人的觀念里,“10”這個數字象征著完美,十全十美是對于人或事物的最高評價。

10,對于英特爾來說同樣重要。10nm關系著英特爾在半導體芯片行業未來能否更進一步,10代酷睿也關系到英特爾能否正面迎接來自競爭對手、來自輿論的壓力。而將10nm與10代酷睿聯系在一起,能夠做到十全十美呢?

接下來,讓我們通過對英特爾10nm IceLake 10代酷睿處理器技術細節解析,來找找答案。

英特爾酷睿架構回顧

在10nm制程之前,英特爾嚴格遵循摩爾定律以及Tick-Tock戰略,通過制程工藝與架構技術迭代來穩步推進PC半導體制程技術與性能的發展。65nm到45nm用時2年,45nm到32nm用時3年,32nm到22nm用時2年,22nm到14nm同樣用時2年,然而在14nm到10nm推進過程中,英特爾卻經歷了更久的時間——4年。

隨著制程工藝不斷演進,相關技術迭代速度也逐漸放緩。光刻機技術、晶體管技術、新材料等諸多領域的研發速度放緩,加之英特爾對10nm制程額外看重,希望通過10nm技術積累為10nm到7nm制程演進做鋪墊,因此耗費了更久的時間。

10nm IceLake晶圓

不過,時間終究是推動歷史前行的車輪,英特爾10nm制程工藝,以及英特爾第10代酷睿處理器,即將與我們見面!

一、10nm IceLake制程架構特性解析

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兩個問題:

其一,英特爾10nm制程工藝代號為IceLake,但架構名稱不再用IceLake來統一命名,其架構名稱為Sunny Cove。

其二,英特爾10nm IceLake處理器正式落地之后,沒有意外的話,首批將全部是移動級處理器,也就是U系列或Y系列處理器,暫時沒有桌面級處理器,這也意味著英特爾第九代酷睿沒有U/Y系列低電壓處理器,同時新的桌面級處理器很可能依舊是14nm制程,此前曝光代號為Comet Lake。

接下來我們看看10nm制程架構的詳細特性:

首先來看IceLake平臺。全新的10nm IceLake平臺在性能表現上借助了AI功能,支持DL Boost、支持Dynamic Tuning機器學習,它能夠動態地分配GPU與CPU的負載與功耗,雖然并非10nm平臺新技術,但對于IceLake處理器的性能表現有明顯的幫助。

此外,10nm IceLake平臺全面支持雷電3接口、Wi-Fi 6無線通信模塊、4K 60FPS HDR視頻播放、更快的、更高質量的HEVC編碼,并借助全新的GEN 11核顯,支持1080分辨率電競游戲的流暢運行。

IceLake平臺特性

在新特性方面,10nm IceLake平臺具備以下幾點:

一,全新的Sunny Cove微架構;

TIPS:以下是關于Sunny Cove微架構技術特性的分析

Sunny Cove微架構主要聚焦在ST單核性能、全新ISA及并行性三個方面的優化和改進,Sunny Cove微架構主要解決以下四個問題:

其一、增強的微架構,可并行執行更多操作。

其二、可降低延遲的新算法。

其三、增加關鍵緩沖區和緩存的大小,可優化以數據為中心的工作負載。

其四、針對特定用例和算法的架構擴展。例如,提升加密性能的新指令,如矢量AES和SHA-NI,以及壓縮/解壓縮等其它關鍵用例。

對于處理器來說,IPC強弱與CPU性能有直接關系。英特爾在Sunny Cove微架構IPC性能提升方式上給出了三個字:更深(deeper)、更寬(wider)、更智能(smarter)。

更深方面,Sunny Cove微架構表現在L1容量的增加,從32KB增加到48KB,而且L2緩存、uop、TLB緩存都更大;

更寬主要體現在執行管線上,Sunny Cove微架構分配單元從4個增加到5個,執行接口從8個增加到10個,L1 Store帶寬翻倍。

而想要讓更深、更寬發揮出應用的實力,那么就需要有更好的算法。Sunny Cove的smarte就是為此而設計。英特爾研究院院長宋繼強在解答這個問題時主要提及兩個方面,其一是提高分支預測精度,其二是減少延遲。另外英特爾還為Sunny Cove微架構配置了加密解密指令集,并在AI、存儲、網絡、矢量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改進。因此對于PC用戶來說,無論是消費級還是服務器用戶,Sunny Cove微架構帶來的變化要比10nm這個制程節點數據更有意義。

回想我上大學那會兒,筆記本又厚又重,買來就當臺式機用了,假期背回家累出一身汗。續航也差,一部電影后電量就見底了,現如今筆記本更薄、續航更強了。前段時間我一直將聯想小新14銳龍版當作主力機使用,并重點記錄了該機在性能、設計部分的使用體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相應鏈接查看(性能體驗:點此;設計體驗:點此)。此次我想專門聊一下該機的續航。

聯想小新14 銳龍版內置了一塊52.5Wh的電池,電池容量在14英寸產品中屬于主流水平。看到電池容量的時候,我并沒有對聯想小新14銳龍版的續航抱有太高的期望,因為筆記本續航水平與電池容量直接掛鉤。一般情況下,采用50Wh左右電池的筆記本,軟件測試續航成績大約為5小時,實際使用續航成績大約為9個半小時,也就是剛剛能夠滿足一天辦公需求。不過聯想小新14銳龍版的表現卻有些不同。

聯想小新14 銳龍版

我剛拿到聯想小新14銳龍版的時候就進行了軟件續航測試,測試軟件為PCMark8,測試模式選擇Work conventional(Battery life)。把機器設置為亮度75%、連接WiFi、電源模式選擇“更長的續航”。最終得到6小時31分鐘的成績,比我的預期值要高,比平均水平高出差不多1個小時。

6小時31分鐘續航成績

理論測試之后,我對于外出使用聯想小新14銳龍版有了一絲期待,很快機會就來了。

前陣子因為工作原因,我去了兩次上海,第一次是開會,第二次是參加發布會,都是帶著聯想小新14銳龍版去的,整體感受還不錯。第二次時間稍長,算上來回途中的時間,有兩個白天一個晚上。這兩次我都帶上了適配器,畢竟是比較重要的工作,有備無患。不過尷尬的是,這兩次出差都沒用到適配器。

第一次出差時間較短,參考意義不大,我重點說一下第二次。由于我的工作性質,經常會在途中用到筆記本,特別是發布會結束后,基本一直依靠筆記本工作。以工作強度劃分的話,發布會前屬于輕度,占總行程的20%,主要以查收郵件、溝通為主;發布會后至返程前屬于重度,占總行程的65%,主要以碼字、修圖、溝通為主;返程過程中屬于輕度,占總行程的15%,以網頁瀏覽、溝通為主。

出差之前我都會將筆記本充滿電,這樣心里才有底。到達上海之前,我使用聯想小新14銳龍版的時間并不多,候機大約40分鐘,我會用它簡單看一下客戶給到的資料,使用強度比較輕。到達上海、趕往現場的過程中,我特意看了一下聯想小新14銳龍版的電量,還有93%,比較充足。

內置52.5Wh電池

到達上海已經是下午1點多了,我直接趕往發布會現場。雖然發布會過程中我操作聯想小新14銳龍版并不是很頻繁,主要集中為傳圖,但基本全程需要亮著屏幕。發布會大約持續了1小時20分鐘,結束時聯想小新14銳龍版電量剩余79%,我走出會場已經四點多了。發布會后工作就開始多起來,我帶著聯想小新14銳龍版回到酒店,便開始繁忙的工作。整個過程中用到的軟件包括Word、Photoshop、Chrome瀏覽器,主要以前兩者為主。一般情況下,趕稿時間大約在4個小時以內,但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可能晚飯都沒時間吃。

那天我趕稿趕到晚上八點半,然后下樓吃飯,回來再把客戶提出的一些比較小的需求解決之后,已經快10點了,此時聯想小新14銳龍版還有39%的電量。

在這里必須肯定一下聯想小新14銳龍版的使用體驗。鍵盤手感很好,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然后整機重量適中,背來背去并沒有成為負擔。發布會剛結束的時候我還跟公關要了官方攝影師的照片,結果攝影師直接遞了張SD卡,幸好聯想小新14銳龍版有SD讀卡器,我還順便備份到U盤,體驗非常好。

免責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