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的Rocket Lake是近十年來最令人期待的發布之一。它標志著從更廣泛的Skylake宏體系結構(自Haswell起)邁出的第一步,也是Intel在14nm工藝上的第一個重大修訂。這是Intel第一個支持PCIe 4.0的平臺,也是臺式機上的“ Jim Keller部件”的第一個平臺-由設計AMD Zen的同一個人創建。英特爾在保持相同流程的同時,已經提供了19%的出色IPC(這是一個驚人的收獲),并且將在近一年來首次與AMD的Zen競爭。
Intel Core i9 11900K與AMD Ryzen 5800X和Intel Core i5 11600k與AMD Ryzen 5600X性能概述
這次,我們將發表兩篇評論,其中一篇將包含與AMD進行核心比較的核心,并簡要介紹Rocket Lake,而第二篇將深入探討并進行廣泛的比較。您可以在這里找到后者。因此,事不宜遲,讓我們開始吧。出于本次行政審查的目的,我們在集成GPU上運行Rocket Lake部件(在深入研究中,您可以查看NVIDIA無法實現的RTX 3000系列的游戲評論)。
Rocket Lake平臺的所有測試均使用ASUS Maximus XIII Hero主板(更新為0703)和集成GPU(是的,我知道下面的圖片中有圖形卡,但請忽略它)。為了更好地了解實際情況,我們選擇了相當平均的NZXT 240mm AIO,而不是球到墻的360mm大流量配置。這很重要,因為它將影響Adaptive Boost(我們保留的功能)的運行方式。
這些規范中的大多數都是您通過典型設置所期望的,而主板是我們的評估套件隨附的主板。整個測試是使用主板隨附的庫存設置(特別是具有最大PL1和Pl2限制)進行的,其中一項重大更改是:在BIOS中啟用Adaptive Boost。
根據英特爾的說法,由于Adaptive Boost不算作超頻,因此我們看不到與之相關的穩定性問題,因此沒有理由不將其打開。請記住,這要求您的CPU保持在75c以下,但考慮到我們有240mm AIO,這沒什么特別的-它仍應代表普通人可以使用的性能。